MBTI测评在大专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与启示
梁江
蒙古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院
一、MBTI理论概述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流行的被广泛应用于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等领域的人格类型评估工具。MBTI从四个维度的评估将人划分为了16种人格类型。相较于“古典体液性格学说”、“凯尔西职业兴趣类型”、“DISC性格分析”以及“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MBTI侧重于人格类型与工作风格,是一项操作简单易理解、适合职业入门指导的测评工具。
二、MBTI与其他职业测评工具的比较
在当前大专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向学生们展示的职业测评工具一般有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DISC性格分析以及职业锚测试等。这些测评方法在理论背景和应用目的上各有侧重。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是一种根据个体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将职业分为六大类,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通过测试,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从而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它强调个体在职业选择时应优先考虑兴趣驱动,虽然能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兴趣与岗位需求的联系,但兴趣往往因影响因素较多,容易变化,容易使得基于兴趣作为主要考量因素而得出的职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长期稳定性。
(二)DISC个性测试对个体的行为风格进行分析。包括四个维度,即支配型(Dominance)、影响型(Influence)、稳健型(Steady)和服从型(Compliance)。通过测试,可以了解个人的行为风格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求职选择。但DISC个性测试更偏向于对个体行为风格的观察,常用于企业人力管理、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的决策评估。
(三)职业锚是依据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现实地选择和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通过对个体的职业目标、价值观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分析,帮助个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路径。
MBTI测评与以上职业测评工具相互补充。
三、MBTI测评在大专院校学生就业中的价值
在大专院校学生就业中,学生是否对自我认知有一定的了解是职业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MBTI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大专院校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
(一)学生能通过MBTI测评明确自己的行为爱好、思维方式,从而更清晰地知道自己人格的优势与劣势。
(二)学生能在MBTI测评中获得职业方向选择上的参考建议。在此之前,学生对爱好兴趣、岗位偏好等信息普遍是朦胧模糊的。通过测评,学生能对自己有大致了解,清楚岗位所需的品质特性能否与自己能力特质相匹配。例如,思考型学生适合与数据打交道的职业,情感型学生适合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三)通过性格类型测评与职业匹配两者之间的分析,学生能够更清楚地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岗位,从而提高工作适应性、稳定性进而提高职业满意度。
(四)就业指导老师可协同辅导员分析学生MBTI结果并结合课程规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求职技巧和建议,帮助学生培养分析其他岗位竞争者性格的能力,有准备性地优化合作竞争策略。
(五)辅导员还可以根据学生测评得出的性格类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全过程培养与他们性格相协调的职场能力,建立良好的适应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MBTI在大专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亦或是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都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
四、MBTI在就业指导中的实践路径
(一)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将MBTI理论引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课堂讲授总体就业体系知识,期间介绍MBTI理论让学生测评并得出结果。教师解释介绍不同的测评结果,结合职场真实案例与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自身特点。学生能借此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知道职业所需的能力品质,对后续的职业路径有较为清楚的选择。
(二)理论教学与测评环节结束后,就业指导教师可针对不同的人格类型群体设计就业指导活动,提升学生的求职实践能力。对于特殊个案人群,就业指导老师可协同辅导员在日常谈话中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进行辅导,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方案,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
(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根据得出的测评结果,可自行培养提升求职能力,诸如表达、展示、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通过大一初期的MBTI测评,学生在校初级阶段能了解自我,参加实践活动,全过程有目的地培养技能、能力,最后在求职之际进行职业模拟选择、互动演练等终极冲刺。
五、进一步思考与局限性
MBTI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相较于其他测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测评结果只是对性格倾向的描述,并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果不能相对应地调整自我能动性,这就容易陷入结果陷阱。例如,学生仅仅就因为测评结果表示内向且敏感,就拒绝尝试销售等外向型工作岗位
MBTI应用的局限性或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用工具限定自我或他人”以及“直接和职业选择挂钩”。人格特点和性格倾向只是工作中的一部分因素,要发挥这个优势,是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结合其他方面的特点,进行深入探索和练习。
六、结论与启示
大专院校教师与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以及学生在校期间都可以尝试以MBTI为主要框架,结合其他测评工具,从更多角度全方位了解自己,有意识地将自我个性与职业发展相挂钩。既能提升就业的匹配度满意度,也能促进学生对自我有认知了解。从而实现对学生本人个性、兴趣、行为与职业选择的多角度匹配。但是应避免绝对化地使用MBTI测评,建议与其他测评、访谈和社会实践结合,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认识自己。测评只是帮助认识当前时间下自身情况并不能预测和决定个体以后的发展,尤其是大专学生群体的心理、三观、兴趣与就业动机还会成长改变。所以学生不应局限于测评结果,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自己的未知潜能。
在未来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指导教师与辅导员可就如何打好MBTI测评与处理就业心理辅导、慢就业、不就业等问题相结合的组合拳做继续探索,以实现学生就业质量、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闻佳鑫.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对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的启示[J].现代教育,2021(06):60-64.
[2]应媛,宣超,刘少波,高健.浅析DiSC性格分析理论[J].公关世界,2022(08):45-46.
[3]梁山.基于职业锚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17):51-52.
[4]田雪梅,侯宁,李玉超,路淑淑,姜玉杰.MBTI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及职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4,30(5):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