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提升途径探究
王国林
南京锦江园林景观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生态风景园林建设兼具艺术属性,其以景观学和生态学为理论根基,在设计环节需确立植物的核心地位,同时遵循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土地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管控 [1]。通过丰富园林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人们打造有益的城市生存空间。在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需坚守观赏性、生态性与科学性原则,充分释放植物的生态价值,彰显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这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风景园林施工常见技术
生态风景园林承载着美化环境、调节生态的重要使命,其建设质量与施工技术紧密相连。不同的施工技术在园林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共同构建起兼具观赏性与生态性的园林景观。下面就生态风景园林施工常见技术进行具体论述
(一)清洁能源技术
在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清洁能源技术是低碳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采用的是太阳能光伏板作为临时用电设备(如照明灯具、小型水泵)供电,以此减少传统电网电力消耗。其中,对于需要动力驱动的小型机械(如绿篱修剪机、苗木移栽机),优先选用锂电池动力设备,替代燃油机型,降低废气排放。然后,再利用地源热泵技术为园林附属建筑(如管理用房、公厕)提供供暖制冷支持,并借助土壤浅层的恒温特性来进行能量高效转换 [2]。同时,在施工规划的过程中需紧密结合场地日照条件设置太阳能警示灯、风力景观小品等,这样不但能够满足功能需求,而且还能够让清洁能源技术逐步从“施工辅助”向“景观元素”延伸,从而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系统。
(二)园林小品技术
园林小品作为景观功能与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其施工技术需兼顾生态性与观赏性。因此,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应优先采用本地石材、竹木、再生混凝土等环保材料,如用废弃木料加工成座椅、栈道,用碎拼石材砌筑景墙,以此减少资源运输能耗与加工污染。同时,施工工艺注重“微创化”,如景亭基础采用架空式设计,避免大规模开挖破坏地表植被;水景小品采用生态驳岸技术,以自然山石、水生植物护岸替代混凝土硬质铺装,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3]。此外,小品施工还需与周边环境协调,如采用仿木混凝土工艺制作栏杆时,可通过纹理处理与周边乔木形态呼应,并合理使用水性涂料上色,以此减少化学挥发,使小品在发挥休憩、装饰功能的同时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系统。
(三)回收技术
通过将回收技术全面贯穿生态园林施工的全过程,对于场地清理阶段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如碎砖、混凝土块)可破碎筛分设备加工成再生骨料,以用于路基回填、垫层铺设或者是小品制作,从而作为天然砂石。其中,针对修剪的枝条、落叶等植物废弃物,经粉碎发酵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覆盖物或基肥,回用于苗木种植,减少化肥使用量 [4]。施工废水(如苗木灌溉余水、设备清洗水)通过沉淀池、砂石过滤池处理后,可重复用于场地降尘、混凝土养护;废弃的施工模板、脚手架等周转材料,经检修维护后优先二次利用,无法复用的则进行材料拆分回收(如钢材、塑料的分类再生)。通过建立“收集—处理—再利用”的闭环体系,回收技术能有效降低施工废弃物的外运量,实现资源利用率提升与环境污染减少的双重目标。
二、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落实的有效途径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风景园林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合理应用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将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合理转化为现实景观,从而有效保证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效果。
(一)明确技术落实目标
城市生态系统的根基,在于园林植被所具备的综合功能 —— 它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构成,更是难以被其他元素替代的关键部分。通过将园林植被自身的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机制,城市环境的生态效益得以显著增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态动力。为了有效保证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落实效果,应该统筹结合项目的定位、生态需求和功能属性指定量化指标,明确技术落实目标。其中,在生态维度上,应合理设计具体的环境改善目标,如施工后场地雨水渗透量提升 30% 、乡土植物占比不低于 70% 、建筑垃圾回收率达到 90% 等,以此确保施工技术应用能够紧密围绕生态保护展开[5]。在功能维度方面,需明确景观的使用需求,如休闲步道的防滑系数、水景的循环净化效率、照明系统的节能率(不低于 40% )等,使技术落实与功能实现紧密结合;在长效维度方面,应合理纳入后期维护目标,如植物成活率需保持在95% 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幅不低于 5% 等,从而避免短期施工效果与长期生态效益发生脱节的情况。当目标设定之后再将生态风景园林施工分界为各个施工环节,如将“节水灌溉”目标细化为滴灌设备覆盖率、雨水回收利用率等可监测指标,这样便能够有效保证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的目标明确
(二)完善管理制度以及建设方案
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建设方案,便能够为生态风景园林施工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其中,在管理制度层面上,应构建完善的“技术责任到人”的机制,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班组的技术执行职责,如要求质检员每道工序核对技术参数(如土壤改良后的 pH 值范围、苗木种植的坑深标准),并形成书面记录;引入第三方监督,定期对技术应用情况(如清洁能源设备的运行效率、回收材料的质量达标率)进行评估,以此确保技术不流于形式。同时,还需要增加建设方案的适配性,全面做好施工前的现场勘察工作,再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合理调整技术方案,如北方地区园林小品施工需优化防冻技术,合理选用具有较强抗冻性的再生材料;南方多雨地区需强化排水技术,采用透水性铺装与植草沟结合的方案。此外,在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方案中还需要预留技术调整空间,如遇极端天气时,可快速切换灌溉模式(从自动滴灌转为人工应急补水),保障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适用性。
(三)重视土壤改良优化处理技术
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的基础,所以在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土壤改良优化处理技术的应用。其中,在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前需全面做好土壤检测,明确土壤中所含有的有机质、重金属、微生物等指标,再针对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改良方案。对于沙质土壤,掺入30% 腐殖土与10% 秸秆纤维,提升保水保肥能力;对于盐碱化土壤,采用脱硫石膏与有机肥联合改良,降低pH 值至 6.5-7.5 ;对于污染土壤,可通过种植蜈蚣草等富集植物或施加生物炭进行修复。
通常在土壤改良的过程中可合理采用生态友好技术,如采用蚯蚓生物改良法,再借助蚯蚓活动来疏松土壤、分解有机质,以此替代化学改良剂。同时,在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剂的过程中,可优先选择壳聚糖等可降解材料,以此避免发生二次污染。此外,在改良之后还需要进行效果验证,如测定土壤孔隙度(需达到 30% 以上)、通气性等指标,这样便能够更好地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从而为植被种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做好植被后期养护工作
植被后期养护是巩固施工技术效果、维持生态景观长效性的关键。养护技术需遵循“生态化、精细化”原则:灌溉方面,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土壤墒情与植物需水特性精准供水,乔木每 10-15 天补水一次,灌木每 7 天一次,避免大水漫灌;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如春季施腐熟羊粪(每亩 500kg⋅ ),秋季施骨粉肥,减少化肥使用,同时通过种植三叶草等固氮植物实现土壤自然培肥。病虫害防治推行“生物防治优先”,如释放瓢虫防治蚜虫、设置性信息素诱杀蛾类害虫,必要时选用低毒生物农药(如苦参碱),喷雾时间避开蜜蜂等传粉昆虫活跃期。定期修剪植被时,将修剪物粉碎还田,促进养分循环;对于长势不佳的植物,分析原因后针对性处理(如根系缺氧则松土,养分不足则补施缓释肥),而非盲目更换,确保植被群落稳定发展,实现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
三、结论
总之,生态风景园林建设对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是一项综合性高的复杂的工程。为此,在具体的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施工方案,提高施工人员的作业技能和水平,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同时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为促进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巩健. 生态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技术探讨[J]. 农业科技创新,2025,(10):44-46.
[2] 苏作燊 . 风景园林工程中坡地绿化施工技术研究 [J]. 中国住宅设施,2025,(01):205-207.
[3] 刘川川 . 风景园林施工中生态可持续性与技术创新性研究 [J]. 工程与建设,2024,38(06):1270-1272.
[4] 沈奕周 . 生态可持续性视角下风景园林施工技术创新策略 [J]. 中华民居 ,2024,17(09):88-89.
[5] 王征 . 探索提升生态风景园林低碳环保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 [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24,(23):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