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内众创空间为依托的高职数字艺术类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史林 蓝唯文
大连科技学院 辽宁大连 116052
一、引言
数字艺术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对技能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数字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仍面临资源分散、场景封闭等问题。校内众创空间凭借“校地共生、资源内聚、管理可控”的特点,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行业实践的关键纽带。与校外众创空间相比,校内平台更易实现教学目标与实践活动的深度耦合,能更精准地对接人才培养需求。探索以校内众创空间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创新路径,对提升高职数字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校内众创空间对高职数字艺术类实践教学的独特价值
(一)实现校内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校内众创空间可通过统一管理打破院系壁垒,将分散的数字艺术实践资源整合为“一站式”服务平台。例如,将各专业的高端设备纳入空间共享池,通过智能预约系统实现错峰使用;整合不同课程的项目需求,统筹安排场地使用计划。某高职通过校内众创空间整合资源后,设备利用率提升 40% ,跨专业项目完成周期缩短 30% 。
(二)构建教学导向的实践生态系统
校内众创空间能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实践场景,将课程教学、项目实训、创新创业等活动有机融合。空间可设置“教学实训区”“项目开发区”“成果展示区”等功能模块,形成“学习 - 实践 - 反馈”的闭环。例如,某高职在校内众创空间开设“数字艺术工坊”,学生上午在教学区学习VR 全景拍摄技术,下午即可在项目区为当地景区制作虚拟导览作品,实现知识向技能的即时转化。
(三)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内生性成长
校内众创空间为教师提供了“教学 - 实践 - 科研”三位一体的发展平台。教师可通过主持空间内的横向项目积累行业经验,如承接校园文化 IP 开发、校企合作的数字内容制作等。同时,空间可设立“行业专家工作站”,通过柔性引进方式吸引设计师、技术总监等常驻校内,与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指导项目,形成师资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四)搭建校园闭环式成果转化链条
校内众创空间可联合学校就业处、教务处及地方产业园区,建立“创意孵化 - 小额资助 - 商业对接”的成果转化体系。例如,对学生的优秀数字艺术作品进行版权登记,通过空间内的“创客市集”进行初期推广;对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由空间提供种子基金支持成立工作室,逐步实现商业化运营。
三、以校内众创空间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一)构建“空间- 课程- 项目”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
1. 基于空间功能重构课程模块
根据校内众创空间的功能分区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数字艺术专业课程划分为“基础技能层”“综合应用层”“创新孵化层”。基础技能层在空间教学区完成,如 PS 基础、3D 建模入门等;综合应用层在项目开发区实施,如短视频全流程制作、互动游戏开发等;创新孵化层在创业苗圃区开展,如数字IP 商业化运营、新媒体工作室筹建等。各模块学分可跨学期累积,学生根据职业规划自主选择学习路径。
2. 开发校地联动的特色实践项目
校内众创空间联合地方政府、企业、文化机构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艺术项目,如城市形象数字宣传片制作、非遗技艺数字化传承、乡村旅游新媒体推广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建项目团队,完整参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成果交付等环节。例如,某高职校内众创空间与当地文旅局合作开展“古镇数字活化”项目,数字艺术专业学生完成了 3D 数字地图绘制、AR 导览系统开发和文创产品设计,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地方旅游发展。
(二)建立“校政行企”协同的空间管理机制
1. 成立多元化管理委员会
由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牵头,吸纳教务处、二级学院、地方科技局、行业协会及合作企业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校内众创空间的发展规划、资源调配和项目审核。委员会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协调解决实践教学中的资源需求,如设备采购、资金审批等。例如,针对数字艺术项目算力不足的问题,经委员会审议后,学校优先为众创空间配置高性能图形工作站。
2. 推行“空间经理人”学生自治模式
在数字艺术专业选拔优秀学生担任“空间经理人”,参与日常运营管理,如设备维护、活动策划、项目对接等。通过“教师指导 + 学生自治”的模式,既减轻管理压力,又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某高职的实践表明,学生经理人制度使空间设备故障率下降 15% ,学生项目申报量增加 20% 。
(三)实施“双师共育 + 项目淬炼”的师资建设方案
1. 开展校内教师“空间实践”计划
要求数字艺术专业教师每年在众创空间完成不少于 200 课时的实践指导,主持或参与至少 1 项横向项目。学校将空间实践成果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同时,设立“教师创新基金”,支持教师利用空间资源开展数字艺术教学改革研究,如 AI 绘画在教学中的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等。
2. 建立行业导师“驻校创作”机制
校内众创空间与数字艺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选派资深设计师以“驻校创作 + 教学指导”的方式参与教学。驻校导师可在空间设立个人工作室,在完成企业项目的同时,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创作。例如,某游戏公司美术总监驻校期间,带领学生完成了两款手游的角色设计,其中 3 名学生因表现优异直接入职该企业。
(四)打造“创意孵化 + 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
1. 举办层级递进的校内创新活动
校内众创空间定期开展“数字艺术创意周”“创客马拉松”等活动,按“班级初赛- 专业复赛- 校级决赛”层级选拔优秀项目。对获奖作品提供孵化支持,如对接专业设计公司进行优化、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例如,某高职通过“数字 IP 创作大赛”孵化出的“校园吉祥物”系列衍生品,年销售额达 15 万元,由学生团队自主运营管理。
2. 建设数字化成果展示交易平台
在校内众创空间搭建线上展示平台,集成学生作品库、项目需求库和企业资源库,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平台设置“作品拍卖”“版权交易”“项目众筹”等功能模块,为学生数字艺术成果转化提供渠道。例如,平台上线半年内,促成 12 项学生作品与企业达成合作。
四、结论
校内众创空间为高职数字艺术类实践教学提供了本土化、可持续的创新载体。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和生态构建,能够有效破解传统实践教学的封闭性与滞后性问题。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校内空间的育人功能,将其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重构、师资共建、成果转化等路径,培养既掌握扎实技能又具备创新思维的数字艺术人才。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空间运营的市场化机制,在保持教育属性的同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确保实践教学创新的长效推进。
课题来源: 2025 年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众创空间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课题编号X2025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史林,(1979.05-),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 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