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技术融合下小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创新模式

作者

王曼

海南市滨海第九小学琼中附属实验小学 572900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发生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评价模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形成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反馈,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能够为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当前,小学阶段作为英语学习的启蒙期,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养成与能力发展尤为关键,而传统评价模式存在反馈滞后、维度单一等问题,亟需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形成性评价,构建更科学、高效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奠定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 应用的普遍性

目前,许多小学在英语教学中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等硬件设施基本普及。教师借助 PPT、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使英语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单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生动形象的单词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单词的含义和用法。

2.2 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一定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停留在表面,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教学内容搬到多媒体上,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维护和更新不及时,影响了教学的正常开展。此外,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不够深入,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目标。

三、小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与特点

3.1 重要性

形成性评价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学生而言,形成性评价可以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例如,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即时评价,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表达和思维方面的问题,进而改进。

3.2 特点

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

多样性:评价方式丰富多样,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评价工具也多种多样,如课堂观察表、学习日志、成长档案袋等。

激励性:强调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通过正面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信息技术融合下小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创新模式构建

4.1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多元化评价

平台功能介绍:在线学习平台如一起作业网、学而思网校等,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强大的评价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作业、测试、讨论话题等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后,平台能够自动批改客观题,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多元化评价实施: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自评和互评。自评时,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和评价;互评时,学生可以对同学的作业、作品等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则可以通过平台查看学生的学习记录和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到评价中来。

4.2 借助智能教学工具进行即时性评价

智能教学工具列举:智能教学工具如智能语音评测系统、课堂互动软件等,能够为课堂形成性评价提供便利。智能语音评测系统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口语发音、语调、流利度等进行实时评测,并给出详细的反馈和建议;课堂互动软件如希沃授课助手、班级优化大师等,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教师可以通过软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和奖励。

即时性评价优势:借助这些智能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肯定或纠正。这种即时性评价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增强学习的专注度和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即时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3 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开展数据驱动的评价

学习分析技术原理:学习分析技术是通过收集、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如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学习成绩等,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的学习数据,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等。

数据驱动评价实施: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分析技术生成的数据分析报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对于在某个知识点上掌握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专项练习进行强化训练。同时,学习分析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融合下小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创新模式(修改版)

五、创新模式的实施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某小学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融合下的形成性评价创新模式,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该校选取了两个平行班级作为实验对象,一个班级采用创新模式进行教学和评价(实验班),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和评价模式(对照班)。两个班级学生人数、英语基础及师资配置基本一致,实验周期为一学期。

5.2 实施过程

在实验班,教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通过观看平台上的微课视频、完成预习测试等方式进行预习,平台自动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反馈给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智能教学工具进行互动教学和即时评价,如利用智能语音评测系统纠正学生的发音,利用课堂互动软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即时打分和奖励。课后,教师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针对“词汇记忆薄弱”“句型应用不熟练”等问题推送专项练习。同时,建立线上学习档案袋,收录学生的语音作业、课堂表现视频及互评记录,鼓励学生每周进行自我反思总结。

在对照班,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5.3 实施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此外,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发现,实验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浓厚,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更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高。

六、实施创新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6.1 面临的挑战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难以熟练运用各种在线学习平台、智能教学工具和学习分析技术,影响了创新模式的实施效果。部分教师甚至对数据解读存在困难,无法将分析结果有效转化为教学改进措施。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创新模式中受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或留守儿童可能因设备短缺、家庭辅导不足导致参与度较低。

教学资源整合困难:信息技术融合下的形成性评价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但目前教学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整合难度较大,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部分资源与教材版本、教学目标匹配度低,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6.2 应对策略

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智能教学工具的操作、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熟练掌握相关技术,为创新模式的实施奠定基础。

- 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同时,利用学习分析技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学校可以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教师上传优质的教学资源,如课件、微课、练习题等,并对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审核,确保资源的质量。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根据教学需要筛选和整合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七、结论

信息技术融合下小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创新模式,为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智能教学工具和学习分析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即时性和数据驱动,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应对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创新模式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这一模式的推广需注重技术应用与教学规律的深度融合,避免技术异化,真正让评价回归育人本质,为小学英语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蔷. 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钟启泉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J]. 全球教育展望 ,2019,52(03):53-64.

[3] 王陇德 . 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形成性评价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05):78-82.

[4]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5] 张 际 平 . 信 息 技 术 与 学 科 教 学 深 度 融 合 的 路 径 研 究 [J]. 电 化 教 育 研究 ,2020,41(07):35-41.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践研究(QJY2024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