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作者

黄东宝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六硍中学

引言

“人体的呼吸”是初中生物“人体的结构层次”主题的核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原理,培养健康生活意识。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依赖挂图或模型讲解呼吸道结构,学生难以理解气管内壁纤毛的摆动方向与功能;呼吸运动中“膈肌收缩与胸廓变化”的动态关系抽象,仅靠文字描述易导致认知偏差;学生因缺乏直观体验,对“吸烟危害呼吸系统”的认识流于表面。

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这些难点提供了新路径。以 3D 模型、动画仿真、互动实验为载体的技术手段,可将微观结构宏观化、动态过程可视化、抽象原理具象化。本文结合“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具体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优化生物课堂,实现“从知识识记到观念建构”的教学目标。

一、“人体的呼吸”课堂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

(一)情境化导入:激活认知关联

课始,教师播放两段对比视频:运动员剧烈运动后的急促呼吸与平静状态下的均匀呼吸,引发学生对“呼吸作用与能量消耗”的思考。随后,用 AR 技术扫描课本插图,动态呈现“人体呼吸全过程”示意图,学生通过触屏点击“鼻腔”“肺”等部位,触发对应器官的功能简介(如鼻腔黏膜的湿润、温暖作用),初步建立“呼吸器官与功能”的关联认知。

这种“视频冲击 + 互动探索”的导入方式,比传统的文字提问更易激发学生兴趣,使抽象的“呼吸过程”与生活体验结合,为后续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二)概念解析:从静态结构到动态功能

呼吸道结构与呼吸运动原理是本课的核心难点,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虚拟模型+ 动画演示”实现抽象知识的可视化:

1. 呼吸道结构的分层探究:教师展示 3D 交互式呼吸道模型(可通过触屏旋转、拆解),学生分组操作:放大鼻腔内部观察鼻毛与黏膜分布,理解“过滤、湿润空气”的功能;观察气管内壁纤毛的摆动动画,直观看到纤毛如何将黏液与灰尘推向喉部(配合语音讲解“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当点击“喉”的结构时,模型自动演示声带振动与发声的关系,学生通过对比“声带拉紧与放松”的状态,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实现“结构决定功能”的具象化认知。

2. 呼吸运动的动态模拟:针对“膈肌运动与胸廓变化”的难点,教师播放两段对比动画:一是膈肌收缩时,胸腔上下径增大、肺扩张(吸气过程);二是膈肌舒张时,胸腔上下径缩小、肺回缩(呼气过程)。动画中用不同颜色标注“肋骨、膈肌、肺”的运动方向,同步显示胸腔内气压变化曲线。学生通过触屏控制动画播放速度,在关键节点暂停(如膈肌最厚时),小组讨论“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的关系”,将抽象的“气压差”转化为可观察的动态变化。

(三)实验探究:从模拟操作到数据验证

传统实验中,学生难以直接观察自身呼吸时的器官变化,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虚拟实验”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在白板上使用“虚拟生物实验室”软件,模拟“不同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实验:选择“安静”“运动后”“情绪紧张”等场景,软件生成对应呼吸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肺容量),学生记录不同场景的呼吸频率与深度,分析“呼吸与能量需求”的关系。若操作错误(如未设置对照场景),系统会提示“实验设计需控制单一变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四)拓展延伸:从课堂到生活

课后,教师通过班级QQ 群、微信群推送两项任务:一是“吸烟对呼吸道的影响”VR 体验视频(模拟烟雾进入气管后,纤毛摆动减慢、黏膜受损的过程),

学生观看后撰写“给吸烟者的一封信”;二是“呼吸健康小实验”指导视频(用气球、吸管制作简易肺模型,观察气球膨胀与收缩),学生拍摄实验视频上传,师生在线点评。这种“技术 + 实践”的延伸方式,强化了知识的生活应用。

二、技术应用的优势与平衡策略

(一)技术优化教学的核心价值

1. 突破时空限制:3D 模型与动画解决了“人体器官无法直观观察”的难题,使学生能“拆解”呼吸道、“慢放”呼吸运动,理解传统教具难以呈现的细节。

2. 强化探究体验:虚拟实验允许学生反复试错,数字化监测将抽象生理指标转化为可视数据,培养“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

3. 衔接生活实际:VR 吸烟危害体验、家庭小实验等设计,架起“课本知识与健康生活”的桥梁,落实“健康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需警惕的问题与平衡策略

1. 虚拟体验与真实认知的脱节:过度依赖虚拟模型可能导致学生对真实器官的质感、比例认知模糊。

解决方案:将虚拟模型与解剖图、实物标本(如猪肺)结合,引导学生对比虚拟与真实的差异,如“模型中气管是透明的,而真实气管有弹性”。

2. 技术操作与思维深度的失衡:若学生仅关注“操作模型”的趣味性,可能忽视对“结构与功能”本质联系的思考。

解决方案:在技术操作后设置追问,如“观察气管软骨的‘C’形结构,思考为什么不是完整的环形?”,将操作体验引向思维深化。

四、结论

以“人体的呼吸”为例可见,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可视化呈现、互动式探究、生活化延伸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初中生物教学中抽象知识难理解、生理过程难演示、实践体验难开展等问题,推动教学方法从“讲授式”向“探究式”转型。但技术应用需坚守“生物学核心素养”导向,平衡虚拟与真实、操作与思维、工具与目标,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培养,为初中生物课堂注入科学性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王健. 数字化实验在初中生物“人体生理”教学中的实践[J]. 基础教育参考 ,2023(3):54-57.

[4] 张颖 . 虚拟仿真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生物学教学 ,2021(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