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生活方式视角看喀什地区农村社会现代化困境与路径

作者

周春花

喀什地委党校

现代化是渐进过程,也是各族群众共追美好生活、共同参与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宏观上,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各地渐次参与,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引发乡村生活“变革”。喀什地区是民族且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推进其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对激发农村居民生活动力、转变落后观念、巩固脱贫成果、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目前喀什地区现代化发展面临系列问题。

一、喀什地区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党的农村政策聚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可将生活方式理解为农民收入和消费问题。农村现代化中,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是衡量指标,生活方式转变关系人的现代化,且依赖经济收入状况和资源约束下的创造适应能力。

喀什约三分之二人口在农村,人均耕地少。大量农村青年到周边城乡务工,但本地企业产业少、岗位有限、薪资不高,使其徘徊于农村和城乡间,强化对农业的依赖。此外,自然环境封闭、远离东部中心市场,使喀什农村保留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单一社会结构,致其现代化发展面临困境。

(一)市场参与困境:产业发展滞后与农村中青年就近就业需求无法满足的矛盾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吸纳农村青年到城市就近就业以提高家庭收入。2022 年底,喀什地区常住人口 450.69 万人,其中城镇 149.25 万人,农村 301.44 万人,城镇化率 33.121 ① %,意味着三分之二人口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收入源于此。但喀什人均耕地不足两亩,农民收入低,2023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222 元,低于同期新疆的 17948 元。为提高收入,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2023 年喀什地区生产总值 1508.3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 32.7:19.8:47.52 ②,第一产业产出三分之一生产总值却是三分之二人口的收入,所以农村人口需到二三产业获取更多收入。统计显示,喀什每年有 103 ③ 7 万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约占农村人口 1/3,80% 在喀什就业,10% 在新疆就业,不到 10% 在疆外就业。他们大多从事餐厅服务员、酒店保洁等低技术含量、低薪资、易被替代的岗位,也有部分自主创业等。这带来新问题,一些农村青年工作不稳定,在城乡间徘徊,他们既想外出挣钱,也为体验城市生活,与农村关系密切,稍有情况就回农村,参与市场程度不深,常游走于城乡之间。

(二)生活空间的困境:封闭传统的农村社会与开放包容的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

喀什地区农村是相对封闭、传统的熟人社会,农村人际关系和家庭内关系对个人影响大,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结婚对象选择相对封闭。中青年外出务工,女子远嫁有人员流动稳定性优势,但喀什农村结婚对象主要选本村。2018 年末,喀什维吾尔族人口占比 4 ④高且多生活在农村,形成单一民族结构,村内婚普遍,年长者更甚,血缘姻亲关系叠加使一些村宗族势力影响大。二是父代对子代人生重大事项影响大。农村子代若无外地稳定工作,多与父母同村甚至紧邻居住,父代可为子代在生产生活、务工、婚姻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子代也能帮父代干重体力活或在其生病时相助,但这也导致子代在婚姻、务工、生产等方面受父代影响大,村内人际交往以家庭为单位,个人独立思想形成慢。三是农村居民活动空间半径短。交通不便、不会国语、外出省市的人少等阻碍了农村居民活动,造成农村与外界人员自由流动发展缓慢。四是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传统农村妇女主家务和哺育,男人主农业生产,妇女从属辅助。虽农业机械使用和妇女外出务工使妇女地位有所改变,但仍存在对女性社会作用不认可、重男轻女现象,一些人包括部分女性自己都不认为女人是劳动力。五是对外来思想文化不愿接受或排斥,自我学习和教育水平低,思想认识水平低。部分农村居民缺乏基本卫生、健康、科学知识,如对餐饮卫生建议恶语相向。六是一些人不认可本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甚至阻挠,对年轻人去其他省市工作生活不满仇视,网络上民汉通婚情侣或在内地工作生活的年轻人分享幸福时,评论区常有仇视不满言论。

(三)生活动力的困境:安于现状、观念封闭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拼搏奋进之间的矛盾。

在一些农村群体心中,存在“贫穷是胡大安排,不能改变命运”“农民家里脏乱正常”等消极、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严重影响脱贫积极性,导致部分人形成懒惰、封闭、及时行乐、安于现状的思想,造成生产生活无计划、无目标、无规矩。

其一,表现为自由散漫、缺乏责任心。自由散漫本符合农耕作息,但农业生产需讲时间和规律。种地没时间观念会错过农时,日常没时间观念会降低效率,对质量要求不高会影响收入。一些群众做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责任心和规矩意识,如进厂打工迟到早退、务工不求精等。

其二,表现为只看眼前、及时行乐,无长远计划。部分群众有及时享乐思想,有钱就花,无储蓄习惯,还有攀比心理。

其三,表现为重要人生大事随意,如结婚离婚。婚姻对个人和家庭至关重要,影响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

其四,精神生活贫乏、单一、封闭,文化生活严重不足。喀什部分农村群体除集体活动和自家生产劳动外,几乎无其他活动,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和时间,对外来新鲜事物接受慢,如对电商消费接受慢。

二、喀什地区农村社会现代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一,从产业结构看,喀什地区一、二、三产业发展处于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初级阶段。首先,第一产业产品多供应本地市场,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如喀什虽为“瓜果之乡”,但瓜果多本地鲜食,外销少,本地加工企业数量有限;喀什小麦面食口感好,但外输因运输成本增加缺乏竞争力,加工制品也因特点不突出、同质化而无竞争力。其次,第二产业发展受限,远离内陆市场、运输时间长成本高、本地自然环境脆弱,且水、电、矿产资源等不足,规模以上企业几乎没有。再次,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主要依靠房地产开发及相关服务,新兴科技企业缺乏,旅游、金融、互联网等高科技、高技能行业或配套企业数量少,本地人多从事餐饮、批发、住宿等低技能、劳动强度大的行业。

第二,从国民经济和人口规模看,两者不协调。2023 年,喀什地区生产总值 1508.35亿元 5 ⑤ ,占新疆(19125.91 亿元 6 ⑥ )的 7.89%,而 2022 年喀什地区人口占全疆的17.39%。

(二)社会环境封闭传统的原因

从地理条件看,喀什地区位于我国最西端、新疆南部,与首府直线距离 1100 公里,地区内各县市相距 10 - 300 公里不等。群众与外界联系少、受外界影响小,易形成固定风俗和社会观念。喀什地区农业经济占比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多,农村社会中人们既是亲人也是朋友,即便离村也常联系,村内婚普遍存在进一步固化人际圈子。这一方面保留了风俗传统,但也排斥外来人员和思想,本地语言又加剧了封闭性,使其难以大规模与外部联系。总之,地理和人际两方面原因,使这些离城市远的村镇人们在眼界、思想、观念上趋同,农村生活方式更封闭传统。

(三)生活动力不足的原因

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喀什地区落实政策慢于全国其他地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例,因国家未强制全国统一时间执行,各地可依自身情况确定实施时间,喀什地区实行时间晚于其他地区。虽计划经济已退出历史舞台,但 2000 年前后,喀什地区仍存在干预农民种植意愿的行为,如某县为打特色种植品牌,要求全县种“架子瓜”,全乡统一种植红枣、杏子、大棚菜等新闻常见。当时领导从农民利益和规模化角度出发,希望扩大市场影响,但行政干预未使喀什地区出现知名品牌农作物,还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长期干预造成农民“依赖”思想,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无目标、动力不足,对村集体公共事务不感兴趣,对自身主体地位不确信。

二是喀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之地。民族风俗和宗教习惯在发展中相互影响,也影响着当地每个人,无形中充当了统一习惯文化的工具,使大部分人思想观念差异不大。因历史上喀什是多种势力角逐之地,宗教为求发展需满足本地人民精神需求,所以安于现状、顺应天命、及时行乐的思想长期存在,这既是对战乱时代的适应,也是对生命无保障的适应,进而导致缺乏理财和规划意识,安于现状、顺应天命等观念深入人心。

三、喀什地区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农村社会从依赖种植养殖转变为以参与社会市场为主、种植养殖为辅,人际关系以理性为基础;基层社会组织有力组织公共事务,农民自愿参与;社会治理以法治为主;宗教信仰成为个人自愿选择的私事。因此,推进喀什地区农村社会现代化,要加快发展符合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推动人员走出去。

(一)加快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根据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喀什地区要抓住国家优惠政策和援疆帮扶,利用地理区位优势,重点开发本地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在旅游及配套服务发力,二是做好粮食和林果业文章、加强招商、延长产业链,三是加快经开区和自贸区建设、发挥交通枢纽作用。同时,要强化新发展理念在产业中的地位,解决一、二、三产业发展短板问题,主动融入国家产业分工。

(二)持续加强基层群众教育

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关键是做好基层宣传教育,让群众掌握技能、提高收入。一方面加强基层群众国语教育,尤其是农村青壮年群体;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各类教育,如孩子的义务教育、成年人的知识技能培训、女性的权益保护知识等,还有公民道德、民族宗教知识学习以及干部的经济管理教育等。持续有效宣传教育能让基层群众形成正确三观,增强自我判断能力。

(三)强化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地位

人的观念和习惯改变与外部环境相关。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在基层政府治理乡村中的地位,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干预,转变角色为信息提供者、答疑者和监督者,提供外出机会以改变群众观念。另一方面,对县乡村建设治理立法,明确干部职责和群众权利义务,提升群众法律意识。

(四)加速人员“引进来”“走出去”

人员流动以利益为目标,留住人需有就业岗位。一是引进企业增加就业,促进人员流动;二是开办学校吸引人才和学生;三是增加各类岗位面向全国招聘。同时,鼓励本地人员走出去,利用援疆资源送年轻人外出培训就业,选拔培训特长生,支持本地学生外地求学。通过交流就业,实现人员流动,促进思想观念转变。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带头人”培养

基层群众是乡村振兴和反恐维稳的动力源泉,破除封闭观念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各项事务,实现群众观念转变。另一方面要培养基层“带头人”,因其对基层组织建设和治理至关重要,能带动群众务工、引领文明风尚、改造环境和转变观念。

参考文献:

[1] 喀什地区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L]. 红黑统计公报库 .https://tjgb.hongheiku.com/djs/42693.html.2023 年 5 月 6 日 .

[2] 喀什地区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 喀什地区行政公署.

http://www.kashi.gov.cn//ksdqxzgs/c112198/202404/fc4969a2247b416c8e6eb3ef41310a6b.shtml.2024 年 04 月 23 日 .

[3] 同 [2]

[4] 同 [1]

[5] 同 [2]

作者简介:周春花 女 汉族,1982 年5 月出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为党建法律教研室高级讲师。邮箱:ws-zch0510@163.com

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南疆四地州脱贫致富进程中思想脱贫及其成效的调查研究》(立项批准号:19XMZ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