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态优先理念下国土整治项目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董继涛

嘉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济宁市 272400

引言

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生态优先理念已成为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核心指引。国土整治作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手段,其实施路径需深度契合生态优先要求。传统国土整治模式侧重于经济效益与资源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功能性关注不足,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在国土整治项目中全面贯彻生态优先理念,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生态优先理念与国土整治的理论关联

生态优先理念强调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将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置于优先地位,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追求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土整治是对国土空间的综合整治与优化,涵盖土地整理、生态修复、城乡布局优化等多方面内容。生态优先理念为国土整治指明了方向,要求国土整治项目以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为出发点,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活动。国土整治则是生态优先理念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通过项目的具体实践,将生态保护要求融入土地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调整等环节,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二者相互依存、协同共进,共同推动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优先理念下国土整治项目实施现存问题

2.1 生态保护意识与理念贯彻不足

在国土整治项目推进过程中,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地方政府和项目实施主体受传统发展思维惯性影响,将国土整治片面等同于土地资源开发与经济指标提升,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认知不足。在项目策划阶段,未充分开展生态本底调查与生态风险评估,导致生态敏感区域被不合理开发;施工过程中,机械作业范围无序扩大、取弃土场随意设置等行为,严重破坏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加剧水土流失风险。在项目后期运营管理中,缺乏常态化的生态维护机制,未建立生态效益后评估制度,难以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反馈与动态调整。这种对生态优先理念的贯彻不力,使得国土整治项目在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中逐渐偏离正确方向,削弱了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2.2 规划体系协同性与生态导向性欠缺

现行国土整治规划体系存在多规冲突、协同性不足的问题。不同部门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在目标、指标、空间布局等方面存在差异,缺乏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导致国土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规划依据不统一、建设内容矛盾等问题。同时,规划的生态导向性不足,未能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区划等生态管控要求充分融入国土整治规划编制与项目设计中,使得国土整治项目难以与区域生态格局相协调,无法有效支撑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目标的实现。

2.3 技术支撑与创新能力滞后

生态优先理念下的国土整治项目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国土整治领域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际需求。在生态修复技术方面,传统的工程措施居多,对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利用不足,且缺乏针对不同生态类型、不同区域特点的个性化修复技术;在监测监管技术方面,监测手段单一、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对国土整治项目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变化的精准监测与动态评估;在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部门间数据壁垒明显,影响了国土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同管理与科学决策。

三、生态优先理念下国土整治项目实施路径

3.1 构建生态导向的国土整治规划体系

重构国土整治规划体系需以生态优先为核心,通过强化多规合一实现规划体系的系统性优化。在规划编制阶段,不仅要整合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等相关规划,更要构建覆盖全域全要素的规划目标体系。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作为刚性约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等科学方法,细化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在用地布局方面,充分考虑生态网络构建与生态廊道连通性,预留生态缓冲空间,避免因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碎化。在项目设计环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连通性恢复等生态目标量化为具体指标,融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设计方案,确保国土整治项目成为区域生态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生态价值与空间利用价值的双重提升。

3.2 推动生态友好型技术创新与应用

生态友好型技术创新是落实生态优先理念的关键支撑,需从多维度强化技术研发与应用体系。在生态修复技术领域,除推广植被恢复、水体净化等传统技术外,更要加强基于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的仿生修复技术研发,例如针对矿山废弃地的土壤微生物重构技术、基于近自然理念的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在监测监管技术方面,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物联网传感器等手段,实现对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质变化等生态要素的高频次动态监测。结合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建立生态环境变化预测模型,为项目实施提供风险预警。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层面,搭建集规划编制、项目管理、生态监测于一体的智慧化平台,通过数据中台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部门数据,实现项目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与跨部门协同决策,提升国土整治项目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3.3 完善生态化管理机制与制度保障

生态化管理机制的完善需构建覆盖项目全周期、多主体参与的制度体系。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建立从立项阶段生态可行性论证、施工阶段生态保护监理,到验收阶段生态效益评估的闭环管理流程。明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制定生态保护负面清单,将生态破坏行为纳入项目绩效考核。创新激励约束机制,设立生态导向型国土整治专项基金,对采用低碳施工工艺、实现生态效益增值的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对造成生态损害的项目,严格追究建设单位与相关责任人的生态修复责任。同时,构建多元共治格局,通过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公众意见反馈平台等方式,吸纳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项目决策与监督,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生态治理新模式,为国土整治项目的可持续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四、结语

生态优先理念下的国土整治项目实施路径研究,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剖析生态优先理念与国土整治的理论关联,明确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生态导向规划体系、推动生态友好型技术创新、完善生态化管理机制等实施路径,有助于实现国土整治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未来,随着生态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与技术的持续进步,国土整治项目实施路径需持续优化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灿 , 张池 , 孙传谆 , 等 . 全域土地整治的”反规划”思路探讨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8):6.

[2] 李玉强 . 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与修复策略研究 [D]. 河北经贸大学 ,2024.

[3] 郎佳辉 .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D]. 浙江财经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