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露天煤矿地质灾害特征与危险性评估研究

作者

周斌

新疆哈密市 839000 622427199004014494

引言

煤炭作为重要能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然而,露天煤矿开采引发地质灾害,威胁生命安全与煤矿生产。为保障煤炭行业稳定,减少灾害损失,对露天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露天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的特征

1.1 滑坡

滑坡是露天煤矿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多发生在采场边坡和排土场边坡。采场边坡滑坡主要是由于在开采过程中,边坡岩体受到开挖扰动,原有的应力平衡被打破,加之地下水的渗透作用、雨水的冲刷等因素,导致边坡岩体失稳下滑。其特征表现为:滑坡体通常具有明显的滑动面,滑动过程中会伴随裂缝的产生和扩展,初期可能只是小规模的坍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发展为大规模的滑动,造成采场设备损毁、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排土场滑坡则主要是因为排土物料的堆放不合理,如堆置过高、边坡过陡,或者排土物料中含有大量的软弱夹层、饱水层等,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发生滑动。排土场滑坡的滑动体规模往往较大,滑动速度较快,不仅会掩埋下方的设施和场地,还可能堵塞河道,引发次生灾害。

1.2 泥石流

露天煤矿的泥石流主要来源于排土场和采场的弃渣。在强降雨或融雪等情况下,大量的松散堆积物被水流裹挟,形成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流体,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大、破坏范围广的特点。其特征表现为:泥石流发生前往往有短时间的强降雨,初期可能只是浑浊的水流,随后携带的固体物质逐渐增多,形成黏稠的流体。泥石流流经之处,会冲毁道路、桥梁、厂房等设施,掩埋农田和村庄,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1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地形地貌、岩体结构、岩性组合、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1)地形地貌:总体上具有陡—缓相间分级平台的特征,陡坡的坡度为 40~75 ,高差较大,具备了滑坡崩塌发生的地形条件。2)地层岩性及岩体结构:上覆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的灰绿色、紫红色强风化薄—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与粉砂质泥岩、泥岩互层;下部岩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的灰—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煤,呈软硬相间,该煤层的直接顶板以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其次是细砂岩、粉砂岩以及泥岩;泥岩和煤为软弱岩层,自然条件下易产生流变导致肩部拉裂,形成滑坡的基础条件。3)降雨:降雨会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加重度,在自重力作用下向软弱面如采空塌陷区、临空面、岩体结构软弱面等倾斜。4)人类工程活动:在部分拟建场地下方煤矿进行了多层重复采动,导致地表变形剧烈,周边因修建房屋、公路等进行了切坡、加载等,露天开采活动也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2.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评估随着地下采煤活动的加强,采空区的面积也不断增大,区内煤层顶板为力学强度较低的砂岩和泥岩,易导致采空区垮塌,且矿井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采空区上覆地层均产生塌陷裂隙,采空塌陷影响到地表后,易产生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可能对矿区内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总体上,该露天煤矿受井下煤矿开采影响范围内,现状地质灾害发育,危害程度小—大,危险性大—小。露天煤矿其他区域内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危害程度小—大,危险性小—中等。露天煤矿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结论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强发育,危害程度小—大,危险性小—大。

3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

3.1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是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国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如《露天煤矿安全法》,明确规定煤矿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这些法律法规要求煤矿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生产安全。在政策方面,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煤矿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例如,对煤矿采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和设备给予财政补贴,促使企业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同时,政策还对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进行规范,要求煤矿按照规定标准进行灾害防治,对达不到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推动整个行业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范化。

3.2 防治工作监督与评估防治工作

监督与评估是确保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监督方面,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定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监测设备运行情况、防治措施执行情况。例如,检查瓦斯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排水系统是否定期维护。发现问题要及时督促企业整改,对拒不整改的企业要依法处罚。在评估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体系,对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灾害造成的损失。

3.3 加强灾害监测与预警

首先,构建“群专结合”的多层级监测体系。在露天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中,以群测群防为基础,强化监测员日常巡查与群众报灾机制,并结合专业监测设备(如位移传感器、地下水位监测仪等)形成覆盖矿区全时段的立体监测网络。同步推进“驻县包乡”专业技术队伍常态化驻守,提升隐患点动态跟踪能力。其次,深化遥感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在露天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中,利用综合遥感识别技术定期开展矿区隐患动态排查,重点监测采空区、尾矿库及地表变形区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传输关键地质参数(如岩体应力、降雨量等),结合 AI 算法实现风险智能分析与预警阈值动态调整。再次,完善风险预警闭环响应机制。在露天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中,建立“预警—响应—处置—反馈”全流程管理体系,明确露天煤矿企业、地方政府及应急部门的责任分工。对短时强降雨、旱涝急转等极端天气,强化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复查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快速转化为避险行动。最后,强化重点区域动态监控网络。针对采空区、尾矿堆积区及露天边坡等高风险区域,布设高精度监测设备并定期校准;通过三维地质建模与模拟技术预测塌陷、滑坡等灾害演变趋势,制定差异化防控方案。

结束语

在露天煤矿资源开采中,其对露天煤矿区域地质环境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增大了地质灾害产生概率,直接影响开采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威胁到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基于这种情况下,在矿产开采过程中,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结合矿区地质环境、水文等综合分析,明确当前露天煤矿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制定健全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才能保障开采活动的顺利完成。但是,从露天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分析,其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地质灾害依旧出现高发态势,直接影响露天煤矿安全管理。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露天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中,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当从当前防治问题出发,针对露天煤矿区域存在的地质灾害,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降低地质灾害对露天煤矿开采活动的影响,以此保障露天煤矿资源开采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姚世来 . 露天煤矿地质灾害致灾机理与边坡失稳预测分析 [J]. 科学技术创新 ,2023(9):196-199.

[2] 张博超 , 童辉 , 杜飞 . 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及智能监测技术研究现状[J]. 中国矿业 ,2024,33(增刊 2):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