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加强学校图书管理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

石英

云南省普洱市民族中学 665000

引言

学校图书管理是基础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2023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明确提出“图书馆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凸显了图书管理在学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然而,当前部分学校图书管理仍存在与学生需求脱节、教育价值挖掘不充分等问题,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通过图书管理的系统性优化,解决资源配置失衡、模式封闭等问题,推动图书管理与学生认知发展、情感培育、综合能力提升的深度融合,为学校图书管理的实践改进提供理论参考与路径指引。

一、学校图书管理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逻辑关联

(一)图书管理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学生的认知发展需以系统性、结构化的知识输入为基础,而学校图书管理的核心功能正在于通过资源整合满足这一需求。图书管理的资源整合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壁垒,引导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间建立关联性思考,这种跨学科的资源呈现方式能有效促进思维的逻辑性与发散性,让学生学会以多元视角分析问题[1]。

(二)图书管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培育的隐性渗透

结合教育社会学的“文化传递”理论,学校图书管理的选品与陈列环节实则是隐性的文化与价值传递载体。选品环节中,学校通过筛选经典文学、传统文化与当代优秀作品,将真、善、美的价值理念蕴含于图书资源之中,学生阅读此类书籍时,会不自觉地接纳其中的审美标准与道德规范 [2]。

二、当前学校图书管理中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问题

学校图书采购多倾向于学术性、教材辅助类书籍,这类书籍虽能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但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成长需求存在明显偏差。青少年心理辅导、科普探索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书籍占比偏低,学生因找不到符合自身需求的书籍而减少阅读行为。传统图书管理模式以“重保管、轻利用”为核心,将书籍的整齐摆放、完好无损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缺乏互动参与机制还导致图书管理与学生需求脱节,图书资源无法有效匹配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挫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部分学校将图书管理的功能局限于“借还书籍”的基本服务,未充分挖掘其在学生教育中的价值。

三、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导向的学校图书管理优化策略

(一)需求导向的资源配置:构建动态适配机制

建立学生阅读需求定期调研制度,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偏好,如青少年心理辅导、经典文学等类型的书籍需求,依据调研结果动态调整图书采购清单,确保图书资源与学生需求精准匹配。构建图书流转机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将低年级闲置的绘本、科普启蒙书籍流转至高年级作为拓展阅读材料,或在班级间设立“图书交换日”,实现特色书籍的共享,减少图书资源的闲置浪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二)主体参与的模式创新:打造协同管理体系

设立学生图书管理委员会,由各年级学生代表组成,赋予其图书选品、陈列设计、借阅规则制定的参与权。委员会可通过班级投票推荐受欢迎的图书类型或作者,参与图书陈列的主题设计(如按“成长故事”“科学探索”等主题摆放),并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提出借阅规则的调整建议(如延长周末借阅时间、简化续借流程)。加强与教师的协同,教师根据学科教学需求向委员会推荐相关书籍,指导学生开展图书管理工作,确保图书资源与教学目标相衔接。

(三)教育功能的深度挖掘:拓展多元服务场景

依托图书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结合跨学科主题设计阅读任务。例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整合生物学、环境科学、文学中的相关书籍,组织学生阅读后开展专题讨论,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历史人物”为主题,整合历史学、文学中的相关书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打造多元阅读场景,在班级设立“特色图书角”,根据学生兴趣摆放漫画、科普、文学等类型书籍,方便学生随时阅读;在学校图书馆设立“阅读沙龙”,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增加阅读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结语

本文研究表明,学校图书管理与学生健康成长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其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情感培育、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支撑。通过需求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主体参与的协同管理体系与教育功能的深度挖掘,可有效解决当前图书管理中存在的资源配置失衡、模式封闭、功能定位单一等现实问题,推动其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莫玮明 , 磨国治 .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 中原文化与旅游 ,2025,(07):165-167.

[2] 樊利利 . 互联网时代下的学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J]. 中国信息界 ,2024,(01):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