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实践
曾辉 周惊宇
重庆市北碚教师进修学院 重庆市北碚区金兴小学
一、在充分的习俗认知中培养“互相尊重”的民族认同
1. 自主搜集,了解习俗。
一是课前自主搜集。根据本地区为汉族聚居区的学情,团队以预习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节日名称”“活动内容”“服饰”“特色饮食“节日寓意”等角度,全面搜集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
二是课内趣味了解。课堂上,学习少数民族问候语导入活动,以及“快闪猜民族”的互动游戏,展示了极富民族特色的问候语、服饰、美食、节日等文化习俗。
三是全班分享扩散。以小组交流、代表汇报的形式,进一步运用和扩大了学生收集到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信息资源,让同学们初步感知到少数民族有很多特色文化习俗。
2. 沉浸参与,体验习俗。
一是观察实作。课堂上准备了充足的哈达,采取观察示范、亲自实操和反馈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藏族等少数民族通过敬献哈达,表达了对朋友和亲人的尊重与祝福。
二是品尝体验。通过学生现场品尝反馈,教师补充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从白族三道茶中,深刻感受到了白族同胞“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感悟。
三是集体舞蹈。全体学生一起学习锅庄舞六步基本脚法,跟随视频共同感受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
3. 行为思辨,尊重习俗。
一是范例引领。在充分感知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课堂出示了周总理参加傣族泼水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的资料,感受我国领导人对待少数民族同胞的态度和做法。
二是反思明理。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让学生知道,我们要入乡随俗,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文化习俗。
二、在深入的政策解读中厚植“亲如一家”的价值观念
1. 探究政策,感受互助。
一是精选守望相助材料。课堂精选了“交通便捷”“教育帮扶”“经济发展”“人居改善”四组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材料,以小组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点代面地帮助学生认知国家实施的“兴边富民”“精准扶贫”政策。
二是搭建探究学习支架。通过探究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搭建帮助学生有效梳理政策资料的学习支架。如“教育帮扶”组学习任务单“我知道国家从四个方面对少数民族进行了教育帮扶”一题,引导学生概括提炼出了国家帮扶少数民族教育的四大举措,“不断地派内地教师援藏,西藏地区受援学校(变得怎么样) _____”一题,引导学生看到了西藏地区经教育帮扶后发生的大变化。
三是指导明确任务分工。导学任务单还对本次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学习任务分工作了要求。如“人居改善”组,要求小组分为两个学习团队,分别完成悬崖村和墨脱村前后变化情况的梳理,并选出两位新闻主播,播报两村的变化,选出一位主持人组织播报活动,以及面向全班的提问互动。
2. 趣味分享,点赞互助。
一是丰富分享形式。四组材料汇报形式引导学生以“新闻采访”“主播介绍”“地图解说”“游戏创关”等任务形式,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和学习成效。特别是交通便捷组,以“地图解说”的方式直观地介绍了“天路”的路线和修建难度,以及川藏铁路大幅缩短成都到拉萨之间的路程。经济发展组通过“扶贫方式对对碰”“兴边政策连连击”等闯关游戏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是广泛了解政策。通过四组材料的组内探究和全班分享,大家都广泛地知晓了青藏铁路、川藏铁路、甘南夏河机场、独龙江公路等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的重大项目;实施高考加分、举办内地民族班、经费投入倾斜、教育人才支援等教育帮扶政策,少数民族同样能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广西发展智慧口岸、文旅经济、边贸经济等帮助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富裕的举措;以及以悬崖村、墨脱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条件的巨大变化等情况。
三是点赞守望相助。在汇报分享的过程中,主持人相机提出任务单中的思考性问题,如“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教育帮扶?”等,引导大家深度思考和理解相关的政策目的,深刻地理解了56 个民族共同奔小康的守望相助理念。
3. 明确主题,升华互助。
一是概括梳理手足关系。学生对守望相助政策有充分理解后,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教材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将祖国大家庭各族人民之间这种亲如一家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什么?让学生总结出“56 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关系。
二是金句引领厚植理念。在学生理解“石榴籽般”的民族关系后,课堂即时出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榴籽的金句内容和原声播放,并让学生大声朗读金句内容,加上老师总结性地引导:各民族之间像这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思想,就是我们要牢记并践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在多元的实践引领中树立“民族团结”的责任担当
1. 反思学习,明确责任。
一是反思主题,感受责任。学生在懂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之后,引导学生结合《中华民族一家亲》全课的民族团结故事,以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形式,深入思考:亲如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怎样形成的?哪些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了贡献?
二是以学为鉴,明确责任。通过反思和交流,全体学生都会明白,国家和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都作出了贡献,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2. 策划班会,初践责任。
一是活动引领。随后,课堂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策划“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的活动园,思考并策划,我们目前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二是立行履责。经过课本的思路提示,学生集思广益,纷纷表示可以展现民族团结的歌曲、故事、课本剧、帮助少数民族同学举措、宣传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等等,都可以为民族团结作一份贡献。
3. 导行引志,铭记责任。
一是榜样引领。将张桂梅、南仁东、黄文秀、袁隆平等各族知名同胞,以及学生身边的少数民族教师、汉族扶贫干部等事迹快闪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在新时代的当下,各族人民也在用自己的工作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贡献。
二是立志记责。最后,课堂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长大后,我们可以怎样做维护民族团结”,然后填写出自己的民族团结心愿卡,从而始终铭记维护民族团结责任,立下正能量的人生理想。
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团队始终重视教学环节的活动化设计,合理有效地利用习俗认知、政策解读、实践引领等教学策略,学生兴趣浓厚、参与主动,课堂生动活泼、高效有趣,有效地增强了学生民族文化习俗的认同,促进了学生“互相尊重”的民族认同、“守望相助”的价值观念、“维护团结”的责任担当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邢新玲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J]. 读写算 ,2024,(08):128-130.
[2] 李娜娜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题化教育探究 [J]. 新课程研究 ,2024,(04):42-44.
[3] 孙兰 . 基于责任意识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式教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23.DOI:10.27684/d.cnki.gxndx.2023.004399.
[4] 韩嫣然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 [J]. 现代教学 ,2024,(05):33-34.
[5] 陈爱芹 .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 [J]. 教育 ,2024,(0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