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素养导向下小学高段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路径与效果分析

作者

叶青青

浙江省玉环市环山小学 317600

引言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升华,其功能不应止步于知识的巩固,更应成为滋养学生素养的沃土。尤其对于小学高段学生而言,机械重复的抄写类作业已难以满足其思维发展与情感体验的需求。实践性作业以其情境性、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特点,为素养的落地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核心概念与设计理念: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

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实践性作业,其核心对学生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培育。设计时应紧扣“联结”与“生成”两大关键:一方面将语言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文化相联结,如在“民风民俗”单元中引导学生结合家乡传统理解课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任务中主动生成对文化的深度认知和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其设计理念遵循四大原则: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以挑战性任务驱动探究,加强语文与多学科的有效融合,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作业功能的本质性转变。

二、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路径:以“民风民俗”单元为例

本单元包含《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等经典篇目,为主题式实践作业的设计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其设计路径可围绕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一)项目式长程作业:深植文化根脉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在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中,项目式长程作业能够有效打破单篇课文的局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综合素养的发展。其核心特征在于以驱动性问题引领,通过系列化的子任务设置,让学生在持续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迁移。首先教师可设计“家乡风物志”编纂项目。该项目以“如何向他人全面展示家乡的民俗文化”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为期 2-3 周的实践探究。具体实施路径包括:首先,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学生模仿其按时间顺序记述风俗的写法,完成《家乡的春节》习作;其次,借鉴《腊八粥》中通过具体食物表现文化的写法,介绍一种家乡特色美食;再次,选取《古诗三首》中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进行诗配画创作并撰写赏析文字;最后,仿照《藏戏》的写作方法,调查本地戏曲或非遗项目,撰写推介文章。最终将各项成果汇编成册,举办班级展示会。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系统锻炼了信息整合、文学创作、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深刻体会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体验式情境作业:激活情感体验

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建立在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循环的基础上。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应创设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与情感体验,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文化认同。本单元《腊八粥》一文生动描写了传统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教师可设计“一碗腊八粥的温情”体验式作业。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作者如何通过一碗腊八粥展现生活情趣和家庭温情;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与家人共同查阅腊八粥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方法,亲手采购食材并参与制作过程;最后用照片记录制作场景,并撰写实践日记,记录与家人共同制作、品尝腊八粥的感受和对话。这一设计将文本阅读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更深刻体验到传统饮食文化所承载的家庭情感与文化记忆,实现了语言学习与生活体验的有机统一。

(三)跨学科融合作业:拓宽素养维度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学习强调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整合与迁移跨学科融合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藏戏》一课教学为例,课文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起源、面具文化、表演特点等。教师可设计“我为藏戏代言”跨学科实践任务。从语文角度,要求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提炼藏戏的特色要点;从美术学科出发,引导学生根据文中对面具的描述,设计绘制藏戏面具,理解色彩、图案的象征意义;从信息技术角度,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数字海报或简短推介视频;从音乐学科切入,可尝试学习一段藏戏唱腔或动作。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实践,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通过多元智能的参与,建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认知,培养了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实现了语文素养与其他学科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实践性作业的效果分析

实践性作业的实施对教学过程的多方参与者均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从学生发展角度看,这种作业形式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完成项目式长程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转变为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他们通过《家乡风物志》的编纂,系统锻炼了信息搜集、文本创作和团队协作能力;在体验式情境作业中,如制作腊八粥的实践活动,学生深化了对文本情感内涵的理解,建立了与文化传统的真实联结;而跨学科融合作业则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表达的机会,通过制作藏戏海报、PPT 展示等形式,发展了创新思维和审美表达能力,实现了从知识理解到实践创新的飞跃。

而教师需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这一转变促使教师更深入地研读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这种教学、作业与评价的有机统一,构建了以素养为导向的良性教学循环,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结语

总而言之,以素养为导向,以统编版教材的单元人文主题为依托,设计富有创意且接地气的实践性作业,是打破传统作业窠臼、赋能学生成长的有效路径。它让语文学习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走向综合。

参考文献:

[1] 高静 . 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D]. 海南 : 海南师范大学 ,2023.

[2] 胡克永 . 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类型与原则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17):72-74.

[3] 柳 玥 . 坚 持 素 养 导 向 , 创 新 作 业 设 计 [J]. 小 学 教 学 研究 ,2024(33):50-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