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开发
黄彩霞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梅林中学 514445
引言:
社会在发展,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在提高,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实际认知要求。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急需突破教材和生活的藩篱,让课程内容变得“活”而“实”。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植入教学资源开发,既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切实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等知识的认知及内化,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充分落实。
1. 基于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开发难题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教学资源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始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教材内容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同时现实生活中瞬息万变、热点事件频发,造成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教师常常缺乏把现实素材向教学资源转化的系统性,资源收集表现出碎片化和不成体系等问题。一些教师不了解政策法规,在选材时容易陷入价值判断含混和政治风险难控制等窘境。学校的课程资源缺乏,已有的课件或者活动设计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辨。加之评价机制重知识掌握轻实践应用,使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生活资源的热情不足。真正把生活实际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既需要教师观念上的变革,也需要体制和机制上的强有力支持。
2. 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开发原则
2.1 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初中阶段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初步养成的关键时期,其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还比较局限。教学资源离开学生真实生活就很难引起共鸣和价值引领。所以,开发教学资源一定要深刻领会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和社会交往情境等,让内容有明显的现实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从特定的社会、生活语境出发,领悟道德、法治的内涵,感悟道德、法治与其成长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资源进行设计,既要反映日常生活伦理困境,又要反映社会热点,还应涉及学生熟知的校园生活,家庭关系和网络互动多维场景,督促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和自身体验强化内化效果。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与多样性、尊重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的生活状态等,使教学资源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包容性。通过这一设计可以使学生对社会规则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现实针对性的道德判断与法治意识,继而促进他们社会参与感与责任感的发展。
2.2 体现时代性与前瞻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具有时代性,决定着其教育价值具有生命力。目前社会处在信息化和全球化高速发展时期,青少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教学内容须体现社会发展最新动向,不仅要涉及网络安全,公民权利保护和环境伦理等当下社会热点话题,还需要关注人工智能伦理和数字隐私权这类未来社会可能面临的挑战。通过跟随时代脉搏、资源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未来应对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资源在内容设计上要保持前瞻视角,不能过分沉溺于短期热点或囿于传统观念,而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同时引领学生掌握时代潮流。资源的前瞻性表现在激励学生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了解法律体系动态演变过程、强化学生未来社会责任感知与担当等。这一前瞻导向既有助于学生建构更完备的法治观念,又能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3 注重学生道德情感与法治意识的培养
在初中道德法治教育中,道德情感及法治意识培养处于核心地位,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形塑着学生价值观及行为规范。道德情感既是学生心中对于正义,公平和善的价值感悟,也是促使学生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开发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掘情感体验所蕴含的教育潜能,精心设计有感染力、启发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特定情境下的道德冲突和抉择,体会道德行为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培养法治意识需要学生了解法的基本精神和社会功能,明白法不只是一种制约,而是保障个人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之本。这一意识的养成,离不开具体法律条文案例分析,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教学资源要打破单纯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重视引导学生领悟法律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规则精神,提高学生依法思考与判断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道德情感的发展为法治意识的形成提供情感支撑,而法治意识又为道德情感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
2.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既涉及学生知识的积累,又注重学生品德修养,能力提升以及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要超越单一学科限制,以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基础,推动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深度整合。从认知层面上看,资源要加深学生对社会规范与法律体系的了解,启发他们批判性思考并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情感、资源要引起学生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发展同理心、合作意识等,帮助他们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行为维度的目标是通过模拟实践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这种资源设计彰显着教育的实效,让学生在感知和践行中成长。同时,全面发展也包含了对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中适应力与创新力的培养。教学资源要注重时代的变迁,促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差异、发展包容精神、形成全球视野。
结束语:
基于生活实际开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是提升课程吸引力与教育实效的关键路径。通过紧贴现实热点、拓展数字化资源手段以及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教学资源不仅更具时代感,也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行动转化。未来应加强教师专业支持与制度保障,推动生活化资源开发走向系统化、常态化,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 张存喜 . 基于生活情境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J]. 学周刊 ,2012,(30):110-112.
[2] 吉灵珠 . 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路径——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 新课程导学 ,2015,(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