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
赵婷媛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巴吉垒镇中心小学 130212
引言
民族音乐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基因,却在当代儿童生活中逐渐淡出视野。当前小学音乐课堂虽引入民族音乐作品,但教学多停留在教唱层面,文化内涵未被充分挖掘。学生能哼唱《快乐的啰嗦》的旋律,却不知其源自彝族的火把节庆典;会模仿《乃哟乃》的节奏,却难体会土家族农耕生活的淳朴。这种“有曲无文”的教学模式,削弱了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儿童既学音乐又懂文化?
一、课堂渗透:用音乐讲好文化故事
课堂教学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核心场域。从认知发展理论视角看,小学阶段儿童的文化理解依赖于具身体验与直观感知,单纯的旋律教唱难以激活深层的文化认同。因此,教师需通过动作、语言、视觉等多模态介入,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学习经验。
1. 动作化体验:身体动作与认知发展具有内在联结。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律动活动,让学生在肢体表达中理解音乐的文化寓意。例如,执教土家族民歌《乃哟乃》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竹簸箕筛谷的劳作场景,再创编双手上下筛动的简易动作。学生在哼唱旋律时,通过重复性律动模拟劳动节奏,既能掌握“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又能体会歌曲中凝聚的集体协作精神。这种以身体为媒介的教学设计,使音乐背后的劳动智慧变得可触可感。
2. 语言化解读:民族音乐作为文化载体,其歌词、节奏往往承载着特定族群的集体记忆。教师需以通俗化语言重构文化语境,帮助学生建立音乐符号与文化意义的关联。以彝族民歌教学为例,在学唱《彝家娃娃真幸福》前,可用“夜晚的火把照亮山谷,人们围着篝火跳舞祈福”的叙事导入,将“银项链”“白褂褂”等歌词元素与彝族火把节的服饰文化、自然崇拜相联结。这种故事化解读不仅能降低文化理解的认知负荷,更能让学生在想象中构建生动的民俗图景。
3. 视觉化辅助:学习效果受环境表征的直接影响。针对草原民歌《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师可同步呈现蒙古包、羊群、马头琴等视觉素材,构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态场景。当学生看到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绵羊与歌词“羊群像白云”相互映照时,音乐意象便自然转化为文化意象。此类视听联动策略,既能化解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又可借助画面张力强化审美体验。
通过动作、语言、视觉的三维渗透,民族音乐教学实现了从“技艺传授”到“文化浸润”的转向。这种教学模式既不增加教学负担,又能让儿童在唱游中完成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解码。
二、活动浸润:在玩中学文化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儿童对文化的理解需要通过亲身体验逐步内化,而游戏、手工、角色扮演等活动恰好能将抽象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具体感知。相较于课堂的有限时空,课外活动更能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自然吸收文化养分。
1. 听觉训练与文化认知融合:音乐文化的感知始于听觉经验的积累。教师可将民族音乐特色融入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境中熟悉音乐语言。例如设计“民族音乐大闯关”活动:选取《小河淌水》的典型旋律片段作为“通关密码”,学生需准确听辨、模唱才能解锁下一关卡。游戏中穿插云南民歌的衬词特点、对唱形式等知识点,原本枯燥的乐理知识便转化为闯关的“秘密武器”。
2. 具身认知与艺术表达联动:教师还可借助生活中易得的材料,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乐器形制与音乐风格的关联。比如用硬卡纸卷成筒状模拟月琴共鸣箱,吸管作琴杆,皮筋作琴弦,制作简易月琴。当学生用自制的“乐器”为《快乐的啰嗦》伴奏时,不仅能感受彝族音乐的跳跃节奏,还能通过触觉理解月琴短促清脆的音色特征。这种“动手做 + 即兴演”的方式,让文化认知从视觉延伸到触觉、听觉的多维体验。
3. 情境模拟与文化沉浸共生:角色扮演是儿童最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可结合教室现有资源创设微型文化场景:将课桌围成蒙古包造型,红领巾扎成腰带,学生边唱《我是草原小牧民》边模拟摔跤、挤奶等动作。这种“场景再现”不需要复杂道具,却能通过动作模仿与歌词意境的结合,让学生体会游牧民族豪迈乐观的生活态度。活动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草原民歌音域宽广”,自然导出地理环境与音乐风格的关系,实现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考的升华。
此类活动无需专业场地或昂贵耗材,教师只需稍加创意,就能让文化浸润在日常教学中悄然发生。
三、家校联动:让文化融入生活
民族音乐多源自生活场景,若仅依靠课堂传播,容易陷入“文化真空”。而家庭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第一现场”,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文化语境。通过设计低门槛、易操作的亲子互动任务,既能唤醒家长的文化记忆,又能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延续文化体验。
方言童谣是地域文化的活态载体,其韵律节奏与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教师可设计“家庭音乐发现”活动:周末布置亲子作业,请家长教孩子唱家乡童谣,并录制方言版与普通话版的对比音频。例如学完《彝家娃娃真幸福》后,让学生带着歌词回家,与家长用方言改编歌曲段落。课堂上播放这些录音时,四川孩子可能用绵柔的方言唱“阿表妹”,云南家庭则会在句尾加入“赛啰赛”的衬词。这种“寻根式”音乐互动,既不需要乐器道具,又能让两代人在笑声中完成文化传递。当学生发现奶奶哼唱的摇篮曲与课本民歌有着相似的节奏型时,文化认同便在日常对话中悄然生长。此类实践将抽象的“民族文化传承”转化为具体的家庭对话,用手机录音替代专业设备,用生活场景取代宏大叙事。
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宏大的理论构建,而在于日常教学中的点滴渗透。教师只需稍作创意调整,便能让《乃哟乃》的节奏传递出土家族的山寨风情,让《快乐的啰嗦》的旋律跃动成彝族孩子的笑脸。通过课堂教学的深耕、活动设计的巧思以及家校协作的助力,民族音乐文化定能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让传统文化的薪火在童声中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周颖 .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 [J]. 广西教育 ,2024(28):82-85.
[2] 胡金汇 .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2(4):121-122.
[3] 赖茶兰 . 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J]. 新课程 ,2021(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