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融乐课堂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文化自信”着力点及落实策略研究

作者

梁敏琪

广州市番禺区天成小学

“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之一,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1]。当前,一些课堂仍存在文化渗透浅、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融乐课堂作为一种强调情境化与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为落实文化自信提供了新路径,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贯彻核心思想理念,增强学生文化涵养

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对民族核心价值与精神信仰的坚定认同。小学语文高段教学应以中华优秀传统与近现代英雄事迹为依托,强化课程的思想引领功能。通过故事化、情境化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打牢文化涵养根基。

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呈现战场背景和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场景。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导入时设问:“如果你是董存瑞,你会怎样选择?”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通过朗读课文,重点分析董存瑞的语言和动作,深入探讨他为何能“毫不犹豫地高举炸药包”,引导学生理解其舍身为国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课后,教师组织“英雄在我心中”主题小演讲活动,鼓励学生查找并分享身边或历史上的英雄故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提升。通过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的结合,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英雄精神的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逐步内化为自觉的文化自信。

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提升学生文化修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对自然的尊重、对家庭的重视与对人情世故的细腻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文化意蕴,是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路径 [2]。通过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节令、礼仪等元素,培养学生对中华人文精神的感知力,激发其认同感与亲近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

在教授《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随后,结合课文对北京春节中“守岁”“贴春联”“放爆竹”等传统风俗的生动描写,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地区春节习俗的多样性和文化意义。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制作“春节习俗图文手账”,将课文中的传统元素与自身节日体验相结合,提升文化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开展“我家的春节”主题展示活动,让学生带来家中的春节美食、传统服饰或分享独特的年俗故事,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交流氛围。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在亲身体验和互动中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人文精神,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认同感。

三、渗透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应兼顾道德熏陶与审美教育。通过课文中的人物行为与价值选择,帮助学生理解何为“善”“美”,在欣赏语言美的同时,感悟行为美与精神美。特别是在神话、传说或寓言故事中,通过传统美德的传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共鸣与审美认同,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教学《猎人海力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于“海力布愿为村民牺牲自己”的关键情节,通过设问“海力布为什么要把真相告诉别人?”来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如牺牲、责任感的深层理解。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和情景模拟,让他们更好地代入海力布的心理状态,体会其内心的矛盾与坚定。课后布置“如果我是海力布”的想象作文,鼓励学生站在角色的视角思考决策,融入个人的价值判断,培养同理心和道德思考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绘制“善良榜”,评选课文中最具善良品质的角色,并说明理由,通过语言表达和形象绘制的双重审美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深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感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自信需借助多样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文化体验,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与归属感。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应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积极引入探究式、互动式、跨学科等创新方法,构建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中实现文化认知与自信提升。

在教学《京剧趣谈》时,教师可以设计“京剧进课堂”主题活动,首先播放精彩的京剧片段,以生动的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随后,引导学生分组探究京剧中的核心元素,例如“脸谱颜色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京剧行当分类及其特点”等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增强理解与表达能力。课堂讲解环节,教师结合学生探究内容,系统介绍京剧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课后,布置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皮影戏等,制作文化卡片并向同学介绍,促进知识的扩展和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京剧票友或专业戏曲老师进班,进行实地演示,教授学生简单的念白或身段动作,增强体验感。通过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京剧艺术的理解,更激发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有助于自然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

结语

综上所述,融乐课堂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贯彻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渗透传统美德以及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还提升了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实践证明,文化自信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内容的精心设计与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未来,应继续深化融乐课堂的应用,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推动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全面落实,为培养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娜 .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渗透思考 [J]. 新传奇 , 2023(24):0066-0068.

[2] 金悦 .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 [J]. 小学生 ( 中旬刊 ), 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