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的家校共育模式探索
潘秋芳
广东省罗定市实验小学 5272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德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家校共育能够将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和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有机结合,形成德育合力,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德育氛围。然而,当前小学德育中的家校共育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德育效果的提升。因此,探索有效的小学德育家校共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意义
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多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教育环境的营造来看,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最为关键的两大环境。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专业性,能依据教育大纲开展规范的德育课程与活动;家庭则充满生活气息与情感温度,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塑造。家校共育可将二者优势融合,为学生打造全方位、无缝隙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都能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方面,家校共育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学校和家庭目标一致、协同发力,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品德养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当前小学德育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2.1 沟通机制存在障碍,信息传递不畅且低效
当前小学德育家校共育中,沟通机制存在明显障碍。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方式虽多样,如家长会、家长群、电话等,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家长会召开频率低,通常每学期一两次,且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的德育情况展开深入交流,往往只能进行总体情况通报,家长获取的信息零散且缺乏针对性。家长群本是便捷的沟通渠道,却常被大量无关信息充斥,重要德育通知易被淹没。而且,线上交流缺乏面对面沟通的温度与深度,教师难以从家长的表情、语气中准确把握其真实想法和需求,家长也可能因文字表述的局限性,无法充分表达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2 合作内容局限单一,忽视品德教育全面性
目前小学德育家校共育的合作内容较为局限单一,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在校纪律方面,对品德教育的全面性关注不足。学校组织的家校活动大多围绕学科学习展开,像家长进课堂听课、辅导孩子作业等,专门针对品德教育的活动少之又少。家庭中,家长也往往将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忽视品德培养。
2.3 双方认知存在差异,共育理念难以达成一致
学校和家庭在小学德育家校共育中的认知存在差异,导致共育理念难以达成一致。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有较为系统的德育理念和规划,但在向家长传达和解释过程中,可能因方式方法不当,使家长难以理解。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只需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德育工作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学校和家庭对德育目标和重点的理解也存在偏差。
3 构建有效小学德育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
3.1 搭建多元沟通桥梁,保障信息及时互通构建有效的小学德育家校共育模式,搭建多元沟通桥梁是关键。学校应突破传统沟通方式的局限,除了定期召开家长会,详细汇报学生在校的德育表现、行为习惯养成等情况外,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沟通平台。例如开发专门的家校共育 APP,设置德育动态、成长记录、在线交流等板块。教师能及时上传学生在学校的文明礼仪表现、参与公益活动情况等照片和视频,让家长直观了解孩子的德育进展;家长也可以在平台上分享孩子在家的品德行为,如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关心邻里等,实现信息双向实时共享。
3.2 丰富共育活动形式,激发家校参与热情
丰富共育活动形式能够激发学校和家庭参与德育工作的热情。学校可以结合不同的节日和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德育活动。在植树节,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植树活动,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重阳节,开展“关爱老人,从我做起”活动,带领学生和家长走进养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让孩子学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
3.3 开展专业培训指导,提升共育能力水平
提升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育能力是构建有效家校共育模式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德育专业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等为教师授课,传授先进的德育理念、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师的德育教学水平和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例如,开展“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小学德育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等专题培训,让教师掌握与不同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
3.4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促进共育持续改进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小学德育家校共育模式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学校应制定全面、客观、可操作的家校共育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学生的品德发展、家校沟通效果、共育活动参与度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还要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行为表现,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品德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中的家校共育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品德全面发展、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小学德育家校共育存在沟通机制不健全、合作内容单一、教师和家长共育能力不足、缺乏有效评价机制等问题。通过完善沟通机制、丰富合作内容、提升教师与家长共育能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等策略,可以构建有效的小学德育家校共育模式。实践案例表明,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学德育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基于家校合作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策略 [J]. 陈莹 . 当代家庭教育 ,2023(13)
[2] 家校合作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 蓝任彪. 新智慧,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