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测中常见误差来源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甜甜
南京市建邺区兴隆社区医院 江苏省南京市 225000
血常规检测作为临床检验的基础项目,可反映人体血液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比例等信息,在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因此,深入分析血常规检测中常见误差来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于提高检测质量至关重要。
1 血常规检测误差的常见来源
1.1 标本采集环节
1.1.1 采血部位不当
不同的采血部位可能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例如,手指末梢血采集时,由于局部组织液混入、挤压过度等原因,可能导致血液稀释,使红细胞、白细胞等计数结果偏低。而耳垂血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也容易出现检测结果的波动。相比之下,静脉采血结果更为稳定,但如果采血部位选择不当,如在输液侧肢体采血,会使血液被稀释,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1.1.2 采血方法不正确
采血过程中,若进针角度、深度不合适,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导致血液中混入组织液,影响检测结果。此外,采血速度过快或过慢也会产生误差。采血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标本中出现气泡,影响细胞计数;采血速度过慢则可能使血液在血管内发生凝集,导致检测结果异常。
1.2 标本运输和保存环节
1.2.1 运输过程中的震荡
在标本运输过程中,如果震荡过于剧烈,会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同时影响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计数。此外,震荡还可能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
1.2.2 保存条件不当
血常规标本一般要求在采集后尽快检测,若不能及时检测,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保存。如果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例如,温度过高会加速细胞的代谢和破坏,使检测结果发生变化;温度过低则可能导致细胞发生冻融损伤,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1]。
1.3 仪器设备因素
1.3.1 仪器校准不准确
血常规检测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果仪器校准不准确,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系统误差。例如,仪器的光学系统、计数系统等出现偏差,会使细胞计数结果不准确。此外,不同型号的仪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比对和校准,也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1.3.2 仪器维护不当
仪器的日常维护对于保证其正常运行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如果仪器的进样系统、清洗系统等出现故障或堵塞,会影响标本的检测质量。例如,进样系统堵塞会导致标本吸入量不准确,影响细胞计数;清洗系统故障则会导致仪器内部残留杂质,影响下一个标本的检测结果。
1.4 操作人员因素
1.4.1 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
操作人员如果对血常规检测的原理、方法和操作规程不熟悉,容易在检测过程中出现错误。例如,对仪器的操作不熟练,可能会导致检测参数设置错误,影响检测结果。此外,操作人员对标本的处理和判断能力不足,也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4.2 工作态度不认真
操作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如果工作态度不认真,如粗心大意、漏检、误检等,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例如,在标本编号、录入信息时出现错误,会导致检测结果与患者信息不匹配;在检测过程中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未正确混匀标本、未及时更换试剂等,也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5 试剂因素
1.5.1 试剂质量不稳定
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果试剂的生产工艺不稳定、原材料质量不佳等,会导致试剂的性能发生变化,影响检测结果。例如,试剂的灵敏度、特异性等指标不符合要求,会使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不准确。
1.5.2 试剂保存和使用不当
试剂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保存和使用。如果试剂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保存时间过长等,会导致试剂失效或性能下降。此外,在使用试剂时,如果未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如试剂的稀释比例不正确、加样量不准确等,也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2 针对常见误差来源的对策
2.1 规范标本采集
2.1.1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
对于血常规检测,一般首选静脉采血,应避免在输液侧肢体采血。如果采
用手指末梢血采集,应选择手指的侧面,避免挤压过度。耳垂血一般不建议用于血常规检测,除非特殊情况。
2.1.2 正确掌握采血方法
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采血技术,进针角度和深度要合适,避免组织损伤。采血速度要适中,避免产生气泡和血液凝集。采血后,应轻轻颠倒混匀标本,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2.1.3 确保标本量合适
在采血前,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准确估计所需的标本量。采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标本量,确保标本量在规定的范围内。如果标本量不足或过多,应重新采集标本。
2.2 优化标本运输和保存
2.2.1 减少运输过程中的震荡
在标本运输过程中,应使用专门的标本运输箱,并采取防震措施,如在运输箱内放置缓冲材料等,减少标本的震荡。同时,要尽量缩短运输时间,确保标本能够及时送达实验室进行检测。
2.2.2 控制保存条件
血常规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保存。一般来说,标本应在室温下保存,保存时间不宜过长。如果需要长时间保存,应将标本放置在合适的温度下,如2-8℃冰箱保存,但要注意避免标本冻结。
2.3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2.3.1 定期校准仪器
仪器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校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校准过程中,应使用合格的校准品,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3.2 做好仪器维护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仪器维护制度,定期对仪器进行清洁、保养和维修。操作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应检查仪器的运行状态,确保仪器正常工作。在检测过程中,如发现仪器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使用,并进行维修。
2.4 提高操作人员素质
2.4.1 加强专业培训
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血常规检测原理、方法和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培训内容应包括仪器的操作技能、标本的处理方法、检测结果的分析和判断等方面。通过培训,使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检测技术,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误差。
2.4.2 强化工作责任心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对操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对工作认真负责、检测结果准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失误导致检测结果误差的人员进行批评和处罚 [3]。
3 结束语
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血常规检测中常见误差来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误差的产生涉及标本采集、运输、保存、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和试剂等多个方面。为了提高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包括规范标本采集、优化标本运输和保存、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和严格试剂管理等。
参考文献:
[1] 仇爽 . 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2,20(10):104-106.
[2] 陈晋 .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 [J]. 人人健康 ,2022,(02):87-89.
[3] 杜佳菊 , 毕研梅 , 汪洋 .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9(05):108-109.
身份证号:320826199606016422, 出生年月:1996.6.1, 性别 : 女 , 民族 :汉 , 籍贯 : 江苏淮安 , 学历 : 本科 , 职称 :(现目前的职称), 初级检验师 ,研究方向: 医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