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课程整合模式探索

作者

赵玉婵

蚌埠第十六中学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整合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多学科知识的融汇应用。为应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模式不断创新,旨在通过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和基于主题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主要模式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整合主要体现在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以及基于主题的教学模式等方面。跨学科融合强调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相结合,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项目式学习则侧重于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基于主题的教学模式则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教学,通过不同类型的文本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这些模式各有特色,旨在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界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二)现有课程整合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跨学科融合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科间的相互理解和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校也需要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项目式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其缺点是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基于主题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但过于注重主题可能会忽略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程整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初中语文课程整合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不少问题。首先,师资力量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许多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和经验。其次,课程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导致一些整合项目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广度。再者,评价体系尚待完善,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跨学科整合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最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如何在课程整合中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是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教师培训、资源整合、评价改革等多个层面入手,逐步推进课程整合工作的深化和完善。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模式的构建

(一)课程整合的目标设定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程整合中,目标设定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它不仅要涵盖传统语文教育中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意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第一,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第二,思维发展能力,着重于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级思维技能的训练;第三,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和艺术感受力;第四,文化传承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感。这些目标的设定,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关键环节。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应当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筛选与编排。首先,要精选经典文学作品,如古代诗词、现代散文等,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次,融入跨学科元素,比如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点来讲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再次,增加实践活动,如戏剧表演、诗歌朗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既保证了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统的讲授法虽不可完全摒弃,但应更多地引入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例如,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文学作品的相关资料,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协作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习更加个性化和高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各项核心素养。

(四)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是检验课程整合成效的重要手段。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评价体系应当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而不仅仅是终结性评价。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除了传统的笔试成绩外,还包括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多个维度;二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如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让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三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个性化的评价方案;四是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他们成为评价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一)主题式整合模式

主题式整合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围绕某一主题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主题时,教师可以整合语文、历史、艺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不仅可以让学生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论语》中关于仁爱、礼仪的文章,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这些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意义;同时,结合历史知识,介绍不同时期的文化变迁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艺术课上,则可以通过鉴赏传统书画作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在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思考其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项目式学习整合模式

项目式学习整合模式是一种以完成具体项目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常会参与到一个或多个跨学科的项目中,通过项目的实施来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例如,可以让学生围绕“家乡文化”这一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他们需要调研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等内容,并最终形成一篇调查报告或者制作一个展示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团队合作和社会实践能力。此外,项目式学习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跨学科整合模式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程整合实践中,跨学科整合模式是一种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将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相整合。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诗词的内容、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随后,引导学生从音乐角度理解诗词节奏与旋律之美,并尝试为诗词谱曲;同时,在美术课上指导学生根据诗词意境创作绘画作品。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整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还激发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实现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校本课程整合模式

校本课程整合模式是以学校为单位,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设计的特色课程体系。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基于学校自身特点和资源,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内容。例如,某所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开设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可以包括阅读当地作家的作品、参观古迹遗址、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等环节。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还能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整合能力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程整合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整合的目标,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例如,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邀请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分享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合作项目,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交流,拓宽视野,提高跨学科资源整合的能力。比如,语文教师可以与历史教师合作,共同设计关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既能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又能加深对文学艺术特色的认识,从而达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 [1]。

(二)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时

为了使初中语文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对课程结构和课时安排进行优化调整。一方面,可以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学习单元,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文学鉴赏与创作实践”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接触到传统经典,也能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灵活调整课时分配。例如,在讲解《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时,可以根据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兴趣点,适当延长讨论和实践活动的时间,同时减少纯理论讲解的时间,让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2]。

(三)创新教学资源,丰富整合内容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引入多媒体教学材料,如视频、音频、动画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制作与《水浒传》相关的动漫短片,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博物馆、电子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线上文学展览,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3]。

(四)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评估。例如,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提交研究报告、制作演示文稿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整个项目中的表现给予综合评分,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从而促进自身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4]。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结语:

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现代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深刻认识。通过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主题式教学等多样化模式的应用,我们可以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注入更多的活力和深度。这些整合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等。然而,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资源整合不充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优化资源配置和完善评价机制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林红 . 教师培训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 . 教师教育研究 ,2021,24(2), 15-18.

[2]王平 . 语文课程结构优化与课时安排的探讨 . 教育科学论坛 ,2023,16(1), 29-32.

[3]张丽 . 基于数字化资源的语文教学内容创新 . 教学实践与创新 ,2022,8(4), 55-58.

[4]刘洁 . 初中语文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实施策略 . 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3,14(3), 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