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犯罪嫌疑人态势语言研究

作者

徐凯敏

上海公安学院 上海 200137

引言

刑事侦查是一场发生在审讯室内的无声心理博弈。犯罪嫌疑人出于逃避罪责的本能,往往会构筑严密的心理防线,通过精心编织的谎言或沉默来对抗侦查。然而,人类的情感与心理活动如同水银泻地,无孔不出,总会通过言语之外的其他渠道悄然流露。这种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态、语调等传递信息的行为,即为“态势语言”,也称为身体语言。

当前实践中,对态势语言的解读多依赖于侦查人员的个人经验,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和科学验证,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因此,对犯罪嫌疑人在特定高压环境下的态势语言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深入探究其心理根源,并建立一套相对客观的分析框架,对于提高审讯效率、保障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试图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体系。

一、态势语言的理论基础与心理生理机制

(一)态势语言的概念与构成

态势语言是指个体通过头部、面部、四肢、躯干等身体部位的动作、姿态、表情以及空间距离、副语言(如音调、节奏、停顿)等非言语符号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沟通交流的一种行为方式。在审讯语境下,犯罪嫌疑人的态势语言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构成:

面部表情:特别是持续时间不足 1/25 秒的“微表情”,能瞬间暴露其试图压抑的真实情绪,如愤怒、恐惧、厌恶或悲伤。

目光接触:眼神的方向、注视时间、瞳孔变化、眨眼频率等。例如,长时间的凝视可能是对抗,而频繁的躲闪则可能暗示回避或羞愧。

手势与动作:包括象征性手势(有特定文化含义)、说明性手势(辅助言语)、适应性手势(自我接触以缓解压力,如摸鼻子、抓耳朵、搓手)和调节性手势(控制交流节奏)。

身体姿态:开放的姿态(如舒展身体)或封闭的姿态(如双臂交叉、蜷缩身体)、身体的朝向、肩部的耸动等。

副语言特征:说话时的音调、音量、语速、清晰度以及非语言声音(如叹息、清嗓子、干笑)和停顿(尤其是异常冗长的停顿)。

(二)心理与生理机制

犯罪嫌疑人态势语言的产生,根植于其面临审讯高压时剧烈的心理冲突和生理唤醒。

心理压力源:审讯环境本身具有威慑性和压迫感。犯罪嫌疑人面临着罪责可能被揭露、名誉扫地、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巨大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引发强烈的焦虑、恐惧和紧张情绪。

认知负荷理论:编造和维持一个谎言,需要耗费比陈述事实更多的认知资源。犯罪嫌疑人需要虚构情节、保持一致、评估审讯员的反应,这种超额的认知负荷会使其难以完全控制自身的非言语行为,从而导致态势语言与言语内容出现“泄漏”或不一致。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压力与情绪波动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不受意识控制的生理反应。例如,焦虑会导致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这些生理变化又会外化为相应的态势语言,如坐立不安、频繁眨眼、口干舌燥。

大脑功能分区:情感反应主要由大脑边缘系统控制,其反应速度快且是本能性的;而谎言编织则由大脑皮层负责,是缓慢且有意识的。当边缘系统产生的真实情绪(如恐惧)被皮层试图压制时,二者之间的“斗争”便会通过微表情等短暂的形式泄露出来。

二、犯罪嫌疑人常见态势语言表征及其心理解读

在审讯的不同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会动态变化,其态势语言也随之呈现不同的模式。

(一)抵抗与防御阶段的态势语言

此阶段犯罪嫌疑人多采取否认、抵触的态度,其身体语言呈现出“封闭性”和“对抗性”。

身体屏障:典型表现为双臂交叉抱于胸前,跷二郎腿并将远离审讯员的一侧腿在上方,身体后仰靠在椅背上。这是一种建立物理和心理屏障的信号,试图将外部威胁(审讯)隔绝开来。

回避目光接触:刻意避免与审讯员进行眼神交流,目光游移不定,常向下或向侧面看。这通常与内心的不适、隐瞒或羞愧感有关。但需注意,有些狡猾的犯罪嫌疑人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采取过度的、带有挑衅意味的直视。

适应性动作增多:由于压力水平升高,自我安抚的“适应性动作”会显著增加。如抚摸颈部、揉搓后颈、舔嘴唇、咬指甲、玩弄手指或衣角、频繁整理衣物等。摸鼻子行为虽非绝对,但因说谎时血压上升可能导致鼻腔毛细血管扩张产生刺痒感,故常被视为一个潜在的欺骗信号。

(二)动摇与矛盾阶段的态势语言

随着审讯深入,证据逐渐呈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开始出现松动。其态势语言会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

言行不一:最关键的欺骗指标之一是言语内容与态势语言的不匹配。例如,犯罪嫌疑人嘴上坚定地说“我绝对没有做过”,但同时却做出一个轻微的、快速的单肩耸肩,或是不自觉地点了一下头后又迅速摇头。

面部微表情:在听到关键问题或看到关键证据时,其脸上可能瞬间掠过一丝恐惧、愤怒或厌恶的真实表情,但随即被中性的或伪装的表情所取代。例如,在否认犯罪时,嘴角可能瞬间向下撇动,露出微小的厌恶或轻蔑表情。

(三)崩溃与供述阶段的态势语言

当心理防线彻底瓦解,准备供述时,犯罪嫌疑人的态势语言往往会发生戏剧性转变。

身体姿态的“开放”:封闭的姿势会逐渐打开,身体前倾,肩膀下垂,呈现出一种“放弃抵抗”的姿态。整个身体显得松弛无力,与之前的紧绷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释放性动作:常伴有巨大的叹息、用手捂脸、哭泣等释放压力的强烈情绪行为。目光可能长时间固定于地面或某一处,陷入内心的沉思与回忆。

副语言变化:语速可能变慢,语调变得低沉,停顿增多,伴随着啜泣和深呼吸。这是内心挣扎结束,情绪决堤的外在表现。

三、态势语言分析在侦查审讯中的应用与策略

对犯罪嫌疑人态势语言的研究,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侦查实践。其应用绝非简单的“读心术”,而是一个需要系统化、谨慎使用的工具。

(一)建立行为基线

这是有效解读态势语言的基石。侦查人员应在问及中性、无关问题(如姓名、年龄、职业)时,观察并记录犯罪嫌疑人放松状态下的常态行为模式,包括其惯常的坐姿、手势、眼神接触习惯和说话方式。后续任何偏离此“基线”的行为变化才具有分析价值。

(二)识别“热点”

当问及关键问题时,犯罪嫌疑人出现的突然的、显著的行为变化即为“热点”。例如,一直保持眼神接触的人突然移开目光;一直静止的人开始频繁抖腿;语速平稳的人突然结巴或音量升高。这些“热点”标志着其情绪和认知状态受到了该问题的强烈冲击,提示侦查员应就此问题深入挖掘。

(三)辅助评估可信度

当言语内容(“我对此一无所知”)与态势语言(在说此话时出现轻微摇头、眼神躲闪、轻微耸肩)发生明显矛盾时,其陈述的可信度应受到高度质疑。这种不一致性是识别谎言的有力线索。

(四)引导审讯策略

通过态势语言洞察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是恐惧、愤怒还是羞愧),审讯员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策略。例如,对于表现出强烈恐惧和封闭姿态的嫌疑人,应采取更温和、共情的方式降低其戒备;而对于流露出轻蔑、对抗姿态的嫌疑人,则可能需要更强硬、更具压迫性的策略来突破其心理防线。

(五)验证与补充证据

态势语言分析不能作为定罪的直接证据,但其结论可以与物证、证言等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例如,嫌疑人在看到凶器照片时表现出的强烈恐惧微表情,可以佐证其与凶器的关联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尽管态势语言研究价值巨大,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其局限性与风险。

(一)主要局限性

主观性干扰:分析者的经验、知识背景、个人偏见都可能影响解读的准确性。同一个动作,不同的分析者可能有不同的结论。

文化差异:许多手势和表情的含义具有文化特异性。例如,眼神直视在西方文化中代表诚实,而在某些东方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冒犯或不敬。

个体差异:有些人天生就多动、内向或习惯回避目光,这些个体行为特质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欺骗或紧张。

反侦察能力:一些有经验的或受过训练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学习并控制自己的态势语言,进行反向表演,误导侦查人员。

情境压力:审讯本身的压力足以让一个无辜者紧张失措,其表现出的焦虑态势语言可能与有罪者相似,存在误判风险。

(二)未来展望

为了克服上述局限,未来的研究应朝向更加科学化、客观化的方向发展:

与多模态技术结合:利用高清摄像、红外热成像(检测面部血流变化)、语音情感分析、眼动追踪等技术,全方位、数据化地捕捉嫌疑人的非言语行为,减少主观肉眼观察的误差。

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训练 AI 模型学习海量的审讯视频数据,识别出与特定情绪(如欺骗、恐惧)关联度最高的微观行为模式集群,从而实现更精准、可量化的分析。AI 的优势在于能同时处理面部、声音、姿态等多通道信息,并发现人眼难以察觉的复杂关联。

数据库建设与跨文化研究:建立涵盖不同文化、地域、年龄、性别的“非言语行为数据库”,为精准解读提供更丰富的样本和校准依据。

规范化培训体系:将态势语言科学纳入侦查人员的必修培训课程,强调其作为“辅助工具”而非“决定性证据”的定位,培养其科学、谨慎的应用意识。

结论

犯罪嫌疑人态势语言是一座蕴含丰富心理信息的宝库,是窥探其内心真实世界的隐秘窗口。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将经验性的观察上升为科学化的分析,对于现代刑事侦查工作至关重要。它要求侦查人员不仅是一名法律执行者,更要成为一名细心的行为观察者和心理分析师。

然而,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态势语言分析绝非万能钥匙,其结论具有或然性而非必然性。它不能脱离具体的审讯语境、犯罪嫌疑人的个人背景和其他客观证据而独立存在。科学的姿态是:将其视为一套强大的“辅助诊断工具”,用于发现线索、评估状态、引导策略,而非“审判工具”。未来的研究应着力于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其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始终在司法程序中秉持审慎原则,最终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精密平衡。

参考文献:

[1] 李玫瑾. (2019).《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 李波阳, 贾敏. 论犯罪嫌疑人身体语言在讯问中的运用[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 2023, 31(3): 78-84.

[3] 孙晓雷,  汪翔 . 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身体语言研究 [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 10: 34-36.

[4] 马李芬. 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的非语言沟通技巧[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 3: 59-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