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与评价研究
安霄晨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北校区) 017000
引言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学生虽能掌握基础运算,却难以建立数学与生活、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用分离”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用”的转变,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深度学习强调通过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意义建构,为数学跨学科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一、课程开发:从学科知识到生活主题的转化
(一)课程开发,从学科知识到生活主题的转化
跨学科课程开发的核心意图,在于将学生从孤立的知识点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这种转化并不爽简单地将不同学科内容拼凑在一起,而是以数学学科核心知识为骨架,融入其他学科的元素与思维方法,从而设计出既保有数学思维深度又极具生活气息的主题式学习任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上本身就隐含了许多可供挖掘的跨学科线索。例如,“认识人民币”单元的教学目标若仅限于认识币值与进行简单换算,则仍停留在抽象符号操作层面。但若将其延伸拓展为“小小购物节”项目,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便截然不同。在这个项目中,数学中的加减法计算和人民币换算是完成真实交易的基础工具。学生需要亲自设计或制作商品,这涉及到美育与劳动教育;为商品定价、设计促销折扣方案,则融入了初步的经济学常识;制作宣传海报又需要运用语言表达与平面设计能力。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自然地融入了等量替换的物理思想,以及小组分工、协作、记录的科学探究方法。
(二)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引导深度学习的发生
在确定了跨学科主题之后,如何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持续的、深入的,而非流于表面的热闹活动,是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条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递进式问题链。问题链如同思维的脚手架,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具象操作走向抽象思维,从单一知识点的使用走向综合能力的协同应用,最终实现知识的整合与思维的深化。以“小小购物节”项目为例,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应贯穿项目始终,驱动学生有序探索。教师可以先提出“如何用十元钱制定一份合理的购物清单”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直面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他们运用 100 以内数的组成、大小比较以及加法运算,来规划和分配预算,这是数学知识的初步应用。接着,问题可进阶到“如何设计一个吸引人的优惠促销方案”。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光会计算已不足够,他们需要思考打折、满减、捆绑销售等策略,这涉及到百分数的初步思想(如打八折)和更复杂的混合运算,同时还需要考虑市场营销心理学和广告美术设计,跨学科的特性在此凸显。项目最后,核心问题则指向“如何准确地完成结算与账目核对”。在此环节,学生必须精准进行人民币的加减计算,可能还会遇到找零、多种支付方式组合等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他们需要严谨地核对数据,评估盈亏,这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运算能力、财务素养和负责任的态度。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数学不再是书本上的练习题,而是解决真实问题的必需工具,学生的学习因此具备了深度和意义。
二、课程评价:关注过程表现与能力发展
(一)课程评价,关注过程表现与能力发展
对跨学科主题课程的有效评价的核心目标是追踪学生的学习历程并评估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这种评价理念认为,学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最终答案的正确与否,更蕴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质量之中。因此,评价体系需要与学习过程深度交织,成为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能够及时反馈与引导的诊断系统,而非一个孤立的终结性事件。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将过程性观察与反馈机制嵌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项目进行中的关键表现。这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专注度,面对困难时是选择放弃还是尝试多种策略,在小组中是与同伴有效沟通合作还是独自工作,以及他们如何记录和整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例如,在进行“称重实验室”主题学习时,教师的观察重点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生是否最终称出了物体的准确重量。更重要的评价在于,观察学生如何设计称量步骤来应对一个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体,这其中体现的是一种问题解决的科学思维;在于倾听他们在小组中如何分配任务、交流意见甚至争论方案,这反映了其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记录表、随手笔记、甚至拍摄简短视频等方式,及时记录这些片段,并据此给予学生个性化的点拨和鼓励,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二)成果评价,彰显多元价值与开放思维
跨学科学习的成果天然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其终结性评价也必须是多元和开放的。一份传统的标准化测试无法全面衡量学生在项目中所获得的成长,因此需要采用多种形式来允许学生展示其最具创造性的学习成果。这种多元评价不仅更公平,也能更真实、更立体地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层面,学习成果可以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实物模型、一份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一场条理清晰的公开演讲、甚至是一段自编自导的短视频。例如,在“小小购物节”项目结束后,教师的评价可以基于学生小组最终呈现的整个成果包。一份清晰详实的摊位营收表,可以直接反映其数学运算能力、统计与核算能力;一份充满童趣的购物心得反思,则能体现其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一个为自家商品设计的创意广告海报或一段推销口号,则充分展示了其将数学信息与艺术、语文表达相结合的创新与整合能力。教师可以依据预先共同商定的评价量规,从数学应用的准确性、设计的创造性、表达的清晰度等多个维度对成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种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以自己的优势方式展现所学,评价也因此成为了一场发现闪光点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次评判。
结语
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跨学科课程,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它要求教师以更开放的视野整合教学内容,以更灵活的方式设计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可迁移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杜江玲 .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研究——以“生活中的柱体”为例 [D]. 四川 : 西华师范大学 ,2024.
[2] 奚全 . 基于数学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金洲小学玩转 " 数学 M+" 课程为例 [J]. 进展 ,2024(28):209-211.
[3]陈利红.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J]. 甘肃教育,2025(13):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