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关于进一步加快吉首市城市建设的思考

作者

方宇奇

吉首市城乡规划事务中心 湖南吉首 416007

一、明确城市定位,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城市定位是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需结合区域禀赋与发展需求,明确核心功能与发展方向。吉首市需以“区域经济中心”为核心定位,通过科学规划实现“产业、空间、区域协同”的统筹布局。

(一)突出区域经济中心地位,打造产业集聚高地吉首市以“1+5+X”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抓手,强化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对周边区域经济辐射力:

1、聚焦核心产业培育:以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农业及加工、酒业为主导产业,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引领、新兴产业补充”格局。如特色农业围绕湘西黄金茶,扩大种植、培育企业、开发产品、延伸产业链;酒业支持酒鬼酒等企业扩产提质,带动配套产业。

2、强化园区载体作用:加大吉首经开区扶持,完善“一区三园”格局,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链壮大。通过政策补贴等措施,提升园区技工贸总收入与规模工业增加值,打造“区域产业升级标杆”,吸引周边企业入驻与人才就业。

(二)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减少功能混杂干扰

合理的功能分区是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需按“差异化定位、互补性配套”原则划分核心区域。一是商业区,聚焦“品质消费与特色体验”,加快天虹广场等建设,引入知名品牌;打造乾州古城特色街区,融入民族元素,提升商业吸引力。二是居住区,以“宜居性”为核心完善配套,新建居住区同步配建幼儿园等,改造已建区补充停车位等,解决“上学远、就医难、休闲缺”问题。三是工业区,坚持“环保优先、产业升级”,将吉首经开区等园区布局于城市外围,与居住区保持合理距离,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工业转型,避免污染影响居民生活。四是文教区,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将吉首大学等院校周边打造成“文教区”,配套建设图书馆等,提升城市文化教育软实力。

(三)推动与周边区域协同,构建“大湘西发展圈”

吉首市需打破行政壁垒,加强与湘西州内县市及怀化、张家界等周边地区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方面构建便捷交通网络, 密高速出入口、优化铁路班次,缩短与周边县市距离;规划建 ”融合。另一方面深化产业协同合作,基于周边县市资源 “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出精品线路,实现客源互送、门票互通; 加 将当地原料引入吉首深加工,借助吉首渠道推向全国,形成“原料基地+ 加 工中心+ 销售枢纽”模式。

二、加强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经济实力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石”。吉首市需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壮大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促进产业融合”,构建“韧性强、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为城市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一)壮大实体经济,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实体经济是城市经济“压舱石”,需培育主导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形成“龙头引领、中小协同”格局:

1、培育主导产业,强化核心竞争力:

酒业:以酒鬼酒为核心,支持其技术改造、品牌升级,拓展全国市场;培育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就业与税收增长。

特色农业及加工:推动柑橘、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开发果干等产品;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扶持中小企业,激发市场活力:

资金支持: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提供贷款贴息等;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特色金融产品,缓解融资难题。

政策保障:落实税收减免政策,简化审批流程,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

面对传统产业升级压力与新兴产业机遇,吉首市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设“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补贴研发、奖励成果;鼓励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稳定性。

2、培育新兴产业,拓展发展空间: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如数字经济培育新业态,生物医药依托资源开发产品,打造产业基地。建设“新兴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形成集聚效应。

(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释放协同效应

产业融合是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的关键,吉首市应立足“生态 + 文化”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

1、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举办特色活动,大影响力;开发“文旅文创产品”提升附加值。

2、推动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带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良性循环。

三、优化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品质是“宜居性”的核心体现,需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更新推进、生态保护加强”,打造“功能全、环境美、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支撑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骨架”,需重点解决“交通拥堵、市政配套不足”等问题。

1、优化城市交通网络:

打通“断头路”(如乾州新区与老城区连接道路),畅通城市“微循环”;在交通易堵路段(如人民北路)设置潮汐车道,提升通行效率。

2、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增加公交线路(如连接市区与吉首经开区的专线),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建设公交专用道与候车亭,提升公交准点率与舒适度。

3、缓解停车难问题:在城区闲置地块建设临时停车场,推行“差异化停车收费”(如核心区域收费较高、外围区域免费),引导车辆有序停放。

4、强化市政设施保障:升级供水、供电、供气设施:对老城区(如峒河街道)老旧管网进行改造,减少漏水、停电、停气现象;推进“天然气入户”工程,提高清洁能源覆盖率。

5、加强排水防涝建设:对城区易涝点(如文艺路)进行整治,疏通排水沟渠;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如乾州古城),通过透水铺装、绿地调蓄等措施,提升雨水吸纳能力。6、完善污水与垃圾处理:扩建吉首市污水处理厂,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推行“垃圾分类”,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二)推进城市更新,塑造特色城市风貌

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颜值与居民幸福感的关键,需聚焦“老旧小区改造与民族特色彰显”。

1、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对城区老旧小区(如峒河社区、石家冲社区)开展“综合改造”:修缮房屋外立面、更新小区道路与绿化、加装路灯与监控;推进“电梯加装”工程,解决老年人出行难题;增设停车场、便民市场、文体活动场所(如社区篮球场、老年活动室),完善配套功能。例如,可参考吉首市此前“4 个片区、121 个院落改造”经验,扩大改造范围并提升改造质量。

引入专业物业服务:通过“政府补贴 + 居民付费”模式,引导物业公司入驻老旧小区,提供保洁、安保、维修等服务,改善小区管理水平。

2、塑造民族特色城市风貌,提升城市辨识度:

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在城市建筑设计中,采用苗族吊脚楼、土家族转角楼的造型风格(如乾州古城商业街改造);在城市广场(如世纪广场)、公园(如峒河公园)设置苗族银饰、铜鼓等文化雕塑,彰显地域特色。3、打造特色公共空间:将城区内适合的自然水域(如万溶江支流)改造为“天然浴场”,满足市民“亲水”需求;升级乾州古城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通过“建筑修缮、文化展示、业态优化”,打造“夜游乾州”特色场景(如灯光秀、民俗表演)。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宜居城市

吉首市地处武陵山区,生态是核心优势,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城市与自然共生”。

1、建设绿色城市,推动低碳发展:

加强城市绿化:在城区新建公园(如文峰公园)、口袋公园,提升绿地覆盖率;在道路两侧(如武陵东路)种植乡土树种(如樟树、桂花树),形成“林荫大道”。推广绿色建筑:在新建小区与公共建筑(如吉首市政务中心)中,采用节能门窗、太阳能光伏板等绿色技术,降低建筑能耗;鼓励既有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倡导绿色出行:建设城市自行车道与步行道(如峒河绿道),推广共享单车;开展“绿色出行宣传周”活动,引导市民选择公交、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出行,减少碳排放。

2、加强生态修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对峒河、细溪河等流域开展“清淤、护岸、绿化”工程,清理河道垃圾,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水质;打造“亲水峒河”等精品线路,将河道治理与旅游开发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对吉首市历史遗留矿山(如太平镇矿山)进行治理,恢复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严禁非法采矿,保护山体生态。

严控污染排放:加强对工业企业(如吉首经开区化工企业)的环境监管,督促企业落实环保措施;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如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城市管理是“城市品质的保障”,需通过“精细化管理、公共服务优化、文化建设强化”,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一)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治理效能精细化管理是“城市治理现代化”核心,

1、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疏堵结合”:

规范流动摊贩管理:出台办法,在学校、社区周边设“潮汐摊区”“瓜果临时疏导点”,明确经营时间与卫生要求,保障摊贩生计,维护市容秩序。

建立协同管理机制:明确城管、市场监管、街道办等部门职责分工,建立“联合执法”制度,解决管理问题;引入“市民监督”机制,通过热线收集意见,整改城市管理问题。

2、推进信息化建设,赋能智慧管理:

完善“吉首智慧城管系统”:优化 APP 功能,实现多项功能一键办理;推广多个管理系统,提升效率,如实时监控垃圾清运车。

整合信息资源:联通多部门信息系统,建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协同处置”,如监测空气质量、交通流量应对突发情况。

(二)优化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

公共服务是“市民幸福感的核心”,需重点提升“教育、医疗、社保”水平。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农村学校(如矮寨镇中心小学)投入,更新教学设备、建设运动场;推进城区学校扩容(如吉首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建设),缓解“大班额”问题。

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名师工作室”“城乡教师交流”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推进“科普教育‘双走进’”试点,开展科技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居民健康:

完善医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以吉首市人民医院为总院,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实现分级诊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确保行政村“合格村医、医保定点”全覆盖。

提升公共卫生能力:加强疾控中心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提供上门服务。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民生底线:

扩大保障覆盖:确保特殊人群医保应保尽保,保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100% ;加强“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政策宣传,鼓励新业态从业者(如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参保。强化社会救助:加大对低保户、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帮扶力度,提高救助标准;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服务,解决“养老难”问题。

(三)强化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需通过“民族文化传承与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增强城市凝聚力与吸引力:

1、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保护文化遗产:加强乾州古城、矮寨大桥等文化遗产保护,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资助苗族银饰、土家族织锦等非遗项目传承。融入文化教育: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苗语、土家族舞蹈课程;矮寨大桥景区打造“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2、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活力:

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并免费开放;社区建设“文化活动室”,提供图书借阅、文艺排练等服务。

举办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吉首城市音乐日”,以“拥军爱国”“民族团结”等为主题,邀军人、教师、学生等群体演出;举办“民族文化展览”“非遗技艺体验”等活动。

结论

加快吉首市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要以“明确定位、产业发展、品质提升、精细管理”为引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具体为:强化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优化功能分区与周边协同,提供“规划引领”;壮大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 注入 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更新与生态保护,夯实“硬件基础”;精细化管理、优化公共服务与加强文化建设,增添“软件温度”。未来,吉首市要结合“生态 + 民族”特色,平衡“发展与保护 系, 将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等战略深度融合,建成“区域领先、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为湘西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彬屹. 市老城区绿道构建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2] 胡昕.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吉首市绿地系统分析与建设策略[D]. 吉首大学, 2018.

[3] 陈勇 , 曾茜 . 吉首市酝酿实施城市品牌建设战略 [N]. 团结报 , 2009-12-01 (001).

作者简介:方宇奇(1979-)男,土家族本科,工程师,从事规划审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