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游戏化音乐教学:小学四年级的创新路径与实验探索

作者

孔琴琴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第六小学 726000

小学生虽已具备基础音乐感知能力,但对节奏、旋律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仍依赖具象载体。传统教师教唱、学生跟学的模式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难以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游戏化将音乐知识与游戏规则深度融合,通过情境创设、互动竞争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既符合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乐于参与体验的年龄特点,又能打破知识与技能的割裂。

一、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兴趣,铺垫新知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 第一粒纽扣,其核心目标是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唤醒已有音乐经验,为新知学习搭建过渡桥梁。小学生对探索类、情境类活动兴趣浓厚,游戏化导入需避开单一的歌曲预热,转而通过多感官互动创设沉浸式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靠近新知,而非被动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愉快的梦》时,可设计声音寻宝大冒险游戏。课前准备碰铃、沙锤、木鱼三种乐器,分别藏在教室书架、窗台、讲台等学生易观察的角落。教学伊始,教师身着梦境向导服饰,手持梦境地图,提问:“小朋友们,昨晚老师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梦里有好多好听的声音,你们想和我一起找到它们吗?”随后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分三组发放寻宝线索卡。每组找到乐器后,需上台演奏并描述声音感受。

二、新知讲授环节:游戏化教学,转化知识

新知讲授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抽象音乐概念的难点。小学生对 节奏型、旋律走向等知识的理解仍需具象支撑,若直接通过念口诀、划拍练习讲授,易导致学生机械记忆、难以应用。游戏化教学需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互动的游戏任务,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探索规律,实现“知识内化而非被动接收。

例如,在学习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时,可设计节奏小火车闯关游戏。首先,教师将节奏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四分音符像小朋友慢慢走路,我们用“走”来表示,拍一下手;八分音符像小朋友快速跑步,我们用“跑跑”来表示,拍两下手。随后将教室分为草原站、森林站、河流站三个关卡,每组学生组成小火车,车头由组长担任,车厢为组员。学生在闯关竞争中,不仅快速区分了两种节奏型,还能主动将节奏与动作、乐器结合,避免了抽象概念的枯燥学习,实现了节奏知识向节奏应用能力的转化。

三、巩固练习环节:多样化游戏,提高技能

巩固练习的目的是强化新知应用,避免学生学完就忘。小学生对重复练习易产生厌倦,因此游戏设计需注重多样化与分层性,既要有基础巩固类游戏,帮助学困生夯实技能,也要有提升挑战类游戏,满足优等生的探索需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获得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愉快的梦》时,可设计音乐闯关大作战游戏,分为基础关、提升关、创意关三层次。基础关为歌词接龙赛,重点巩固歌词记忆,帮助学困生熟悉歌曲旋律。提升关为节奏配伴奏,强化节奏应用,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意关为动作编创秀,融合演唱、律动,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技能。多样化的游戏设计避免了反复跟唱的枯燥,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主动练习,技能提升更高效。

四、拓展延伸环节:实际应用,提高素质

拓展延伸是教学的升华环节,旨在打破课堂边界,让学生将音乐知识应用于生活,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培养其音乐创造力与文化理解素养。小学生已有一定的团队合作与表达能力,拓展游戏需注重开放性与实践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与生活的联系,而非局限于课本内容。

例如,以“节日音乐创作”为拓展主题,可设计音乐小导演实践游戏。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提出任务,“下个月就是中秋节了,我们能不能用今天学的《愉快的梦》旋律,加上自己编的歌词和节奏,创作一个中秋主题的小节目,送给家人呢?” 随后将学生分为 5 组,每组发放创作任务卡,包含歌词编创、节奏配器、节目编排三部分。此游戏不仅让学生应用了课堂所学的旋律、节奏知识,还将音乐与传统节日文化结合,培养了创造力与文化认同感,实现了音乐技能向 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而言之,小学游戏化音乐教学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地,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模式,通过情境化、互动性的游戏设计,让抽象音乐知识变得可感、可玩、可用,既契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呼应了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从课堂导入到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层层递进,形成了兴趣激发、知识转化、技能提升、素养落地的完整教学链。游戏化教学不仅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中主动探索音乐规律,实现知识记忆向 能力应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璐 .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音乐节奏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5,(11):135-137.

[2] 任洁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游戏化教学创新探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5,10(0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