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土地收储推动城市发展的研究
赖淑钊
福建省泉州市土地储备中心 362000
早期缺乏规划的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空间结构混乱、设施配套滞后等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训,许多国家开始探索建立规范化的土地储备体系,比如欧洲一些国家实施的“土地银行”制度,以及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步建立的土地储备体系,都证明了政府适度干预土地市场的必要性。我国目前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土地管理工作挑战和机遇并存,如何进一步完善收储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 土地收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1 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助推产业转型
土地收储的职能之一,是为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创造基础条件,通过对土地资源实施统一征收、集中管理和前期开发,形成符合高标准建设要求的成片可利用土地。现代产业项目普遍具有规模化、集聚化等特征,传统状态下存在的问题,诸如土地权属、利用效率等,是产业升级的主要瓶颈,规范化的土地收储工作,可解决项目建设用地供给矛盾,为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给足保障。从制度层面讲,土地的区位选择及规模控制,将确保重点产业项目获得最适宜的发展空间,而合理的土地收储计划,可以有效把握项目落地的时间节点,防止因用地问题延误发展机遇。土地收储因其空间性、时序性这种特点,可使地方政府在引导产业升级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1.2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空间优化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土地收储必须着力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各类土地的科学配比问题,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绿化用地是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关系到城市功能是否健全,要保证其既能满足现实需要,又为未来发展预留必要空间;二是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复合型、多元化的空间格局,是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一种思想,这就要求在空间布局上保持各功能区的相对独立性,并确保彼此良性互动,体现在功能配置的互补性、基础设施的共享性等方面;三中开发强度与承载能力的平衡性,城市空间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对环境容量、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等要素的评估之下,若开发过度,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开发不足则造成土地闲置,因此需根据区域特性和发展定位,制定差异化的开发强度管控标准[1]。
1.3 释放土地增值潜力,充实财政资金
政府作为土地所有权代表,以公开出让的方式实现土地增值收益,这部分资金按规定纳入财政,成为重要收入来源,通过土地收储构建一种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循环机制。具体来说,是经过专业化的土地收储、整理和供应流程,把处于原始状态的土地资源,变为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优质资产,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经法定程序转化为可支配的财政资金,可以弥补政府收储开发的各项支出,可见在适当的时机释放储备土地,可实现一定的财政收益。
2. 利用土地收储推动城市发展的策略
2.1 统筹规划引领,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首先,结合城市的功能定位、空间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目标,分析不同区域的现状条件和发展潜力,划分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明确哪些地块优先收储,哪些暂缓推进,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综合评估土地的经济价值、环境承载力和开发可行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由于土地收储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还需要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使各方能够形成共识,防止因规划冲突导致实施受阻。
其次,避免“一刀切”,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地块,其收储方式应有所区别,比如老城区内的低效用地,尽量采取功能优化、空间整合的策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新区或待开发区域,应提前做好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土地的市场吸引力。方案设计阶段,可借助模拟测算、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预测不同情况下的收储效果,选择最优的实施路径。
2.2 健全补偿制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过去一些地方因为操作方式不完善,导致部分群众利益受损,甚至引发矛盾,不仅拖慢了项目进度,也对政府公信力造成影响。可见,如何让土地收储的过程更加公平合理,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首先,应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地块位置、用途规划、市场行情等因素,使补偿金额切实科学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地块位置、用途规划、市场行情等因素,使补偿金额切实反映土地价值 [2]。前期以走访调研为主,深入了解被征收对象之需求,对症下药,从测量评估到协议签订,各环节都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接受专业机构监督;其次,除了直接的经济补偿外,还可以探索更多元化的安置途径,比如提供就业岗位、长期社会保障等。若出现争议问题,要设立协调机制解决,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妥善的处理。
2.3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
土地开发涉及环节多,所需资金量巨大,政府拨款或银行贷款等方式通常难以为继,特别是在当下,地方财政压力加大,融资渠道进一步受限,最终将拖累城市整体发展规划,构建更加灵活、可持续的资金运作体系,是土地收储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针对土地收储周期长的特点,设计符合项目需求的金融产品,比如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融资利率,或者采用分期还款,减轻短期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建议探索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是指将未来的土地收益,转变为可流通的金融资产,提前回笼资金。像具备产业导入潜力的这类地块,还可以采用“土地开发 + 产业培育”联动模式,利用未来产业税收反哺前期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此类措施的实施,需要配套风险管控,确保实现稳定回报。
3.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收储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抓手,其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其中,科学规划、合理补偿和资金保障构成了推动工作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未来伴随城市不断发展,土地收储工作要响应环保政策,顺应智慧城市这一趋势,预留数字化基础设施空间,并探索城乡土地统筹利用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勤辉 . 土地收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4,(07):7-8.
[2] 李旭民. 二三维一体化GIS 技术在土地收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中的应用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3,46(1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