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驱动的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语言教育创新研究

作者

张之峰 单爽爽 徐丽红 刘晓玲 刘清扬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 俄罗斯联邦远东交通大学 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一、引言

研究背景: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域广阔,涵盖东亚、中亚、南亚及欧亚大陆的多元文化体系,语言多样性显著。从汉语、俄语到中亚各国语言,再到伊朗、巴基斯坦等南亚语系,共同构成了一个高度异质化的语言版图。这种多语种格局既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区域教育合作的现实挑战。现有文献普遍指出,在区域合作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延伸的背景下,教育已成为上合国家战略对接的重要领域,而语言教育合作被视为推动人文交流与社会认同的关键支点。因此,如何在保障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跨国人才培养,已成为学界与政策界关注的核心议题。

问题提出:尽管上合国家在教育交流方面已有合作实践,但传统的语言教育模式在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下暴露出局限性。其一,教学方法偏重课堂讲授,难以满足跨国流动和跨文化交流的多样化需求;其二,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部分中亚国家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匮乏,难以实现教育公平;其三,缺乏有效的跨国教育协作平台,导致语言学习效率低下,区域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适配性不足。已有研究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突破这些困境提供了新可能。AI的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学习平台和沉浸式教育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个性化与互动化的学习体验,因此引入 AI 驱动的教育创新已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必要路径。

研究目标与意义: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上合国家语言教育创新路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第一,分析上合国家语言多样性背景下教育合作的现实需求与结构性障碍;第二,评估人工智能在提升语言教育质量、扩大教育公平、推动多文化交流方面的潜力与局限;第三,提出适合上合国家的AI 赋能型语言教育模式和合作框架。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上合组织区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通过提升语言教育的效率与公平性,能够强化成员国间的文化互认与社会认同,推动构建“人文共同体”。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将为全球南方国家在教育数字化和区域人文交流上的合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案例。

二、上合组织国家语言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语言多样性与跨国教育合作的难题

上合组织国家跨越欧亚大陆,涵盖汉语、俄语、突厥语系、印欧语系等多种语言体系,语言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上,更涉及文化内涵与认知模式的差别。这种高度的语言多样性虽然为文明交流提供了丰富资源,但也为跨国教育合作制造了壁垒。例如,俄语在中亚国家长期具有主导地位,但在年轻群体中,英语和本民族语言学习需求日益上升,而汉语学习也随着中企和中资项目的进入而快速扩展。这种多语并存格局导致教学体系复杂,教材标准不一,跨国学术交流和教育项目难以顺畅衔接。因此,语言多样性既是上合国家合作的文化资本,也是跨国教育协作面临的首要挑战。

(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与教学模式落后

上合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与语言教学的质量。一方面,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语言教育科研、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方面具有较强的制度与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中亚部分国家教育投入有限,缺乏高水平的语言教师与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导致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同时,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普遍依赖课堂灌输和死记硬背,缺乏互动性与实用性。面对跨境流动和国际交流需求,这种模式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实际应用水平。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与教学理念的滞后,使得语言教育在促进区域人文交流中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区域协作不足与数字鸿沟问题

尽管上合组织在教育领域提出过合作倡议,但语言教育的区域协作机制仍显不足,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可持续的平台。各国在语言教育的政策制定和课程设计上往往以本国利益为优先,导致跨国教育项目缺乏整体协调性。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放大了区域不平衡:部分国家已开始尝试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语言学习平台,而另一些国家则因基础设施落后、网络普及率低而难以受益。这种数字鸿沟不仅削弱了教育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使得不同国家间学生在教育机会上的差距不断扩大,影响了上合国家在语言教育上的整体协同效应。

(四)跨国学习者需求与现有供给之间的差距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和人口跨境流动的加速,上合组织国家的语言学习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和劳动力市场对汉语、俄语、英语及本民族语言的学习需求不断增长,但现有教育供给难以全面覆盖。一方面,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实际交流需求,缺乏跨文化沟通能力与职业技能结合的设计;另一方面,教学体系在跨国教育项目上响应不足,导致学习者难以获得连续性和系统化的培养。这种供需错配不仅削弱了语言教育在促进区域人才流动和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也使得语言教育难以在构建上合国家人文共同体中发挥应有的战略支撑力。

三、人工智能驱动语言教育的创新逻辑

(一)AI 技术赋能语言教育的三大路径

1、智能翻译与实时语音识别:降低跨语言交流壁垒

在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多语种并存的背景下,智能翻译和实时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跨语言交流障碍提供了有效途径。AI 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NLP)系统能够实现多语言之间的高效转换,减少因语言差异带来的沟通成本。例如,AI 翻译软件可以在跨国学术会议、远程课堂和跨境合作中实现即时互动,大大提高交流效率。这不仅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习需要长期积累的限制,也为语言能力有限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多参与区域合作的机会。通过实时语音识别和多语种翻译,语言教育的边界被有效拓展,为上合国家人才流动和文化交流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2、个性化学习与自适应教育平台:提升语言学习效率

人工智能在语言教育中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个性化学习与自适应教育平台的建设。AI 系统能够基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学习习惯与认知特点,自动生成差异化的学习路径,实现因材施教。例如,AI 驱动的学习平台可以实时分析学习者的发音、词汇掌握和语法使用情况,并给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种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教育中“一刀切”的弊端,使学习者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掌握语言技能。对于上合国家这样教育水平差异较大的区域而言,自适应平台能够帮助边远地区或教育资源匮乏的学生获得与大城市学习者接近的学习效果,从而提升整体语言教育的效率与公平性。

3、虚拟现实与沉浸式学习环境:增强跨文化体验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语言教育提供了沉浸式学习场景,使学习者能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实践。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 VR 场景进入虚拟的市场、校园或商务会议,使用目标语言进行真实互动,这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文化理解。对于上合组织国家而言,这种沉浸式体验有助于促进跨文化认同和理解,尤其适合跨境流动频繁的青年学生群体。通过 AI 与 VR 技术结合,语言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材,而是转向“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交流”。这种跨文化体验的增强,为上合国家培养具备国际交流能力与区域合作意识的人才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

(二)数据共享与跨境教育平台的制度性保障

人工智能在语言教育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数据的支撑,特别是跨国大规模语料库的建设和共享。上合组织国家之间在教育合作中尚缺乏系统性的语言资源平台,导致教材标准、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存在割裂。通过建立区域性数据共享机制和跨境教育平台,可以实现语言教育资源的开放与互通。AI 技术在其中的作用是对语言大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和应用,生成可推广的学习内容与评估标准。同时,制度性保障是推动数据共享的核心环节,需要各成员国在政策层面形成共识,建立法律与技术规范,确保跨境教育平台的长期稳定运行。这将为 AI 在语言教育中的深度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三)AI 驱动下教育公平与资源普惠的可能性

在上合国家内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城乡差距长期存在,而人工智能的普及为教育公平与资源普惠提供了新的可能。AI 技术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大规模教育服务,如通过在线课程、智能辅导软件和跨境教学平台,将高质量的语言教育资源传递到边远地区或弱势群体。通过智能化手段,学习者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可以平等获取学习机会。这不仅提升了整体教育水平,也有助于缩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更为重要的是,AI 驱动的教育普惠能够推动上合国家在“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中形成共识,实现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公平目标。

四、创新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构建上合组织国家 AI 驱动的多语种教育云平台应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建立覆盖上合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云平台,实现语言学习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共享。该平台可集成在线课程、智能翻译工具和虚拟课堂,支持跨语言的实时互动。通过教育云的建设,不仅能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能形成区域语言教育的技术基础设施,为跨国学习与合作提供持续支撑。

(二)推动跨国教育资源共享与大数据协作

在上合框架下,各成员国应推动跨境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建立多语种语料库与学习大数据中心。通过 AI 技术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可形成针对性教学方案与个性化学习路径。同时,大数据协作有助于提高教育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为成员国制定教育规划提供实证支撑,从而缓解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三)建立区域 AI 教育合作联盟 共同制定标准与规范

为避免各国 AI 教育发展碎片化,亟需建立区域性 AI 教育合作联盟。该联盟应负责制定语言教育中的技术标准、数据安全规范和平台互认机制,保障教育合作的可持续性。通过区域联盟的制度化安排,能够促进教育数字化的统一标准和跨国平台的有效衔接,为 AI 驱动的语言教育奠定制度基础。

(四)加强 AI+ 语言教育人才培养 推动教育科技融合发展

在 AI 驱动语言教育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是关键。上合国家应加强跨国师资培训,推动语言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培养既懂语言教育又熟悉AI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高校联合办学、研究项目合作等形式,建设区域性的教育科技创新共同体,以增强教育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

(五)促进文化认同与教育公平 增强上合国家人文交流

AI 驱动语言教育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文化交流与社会认同。应通过智能教育平台推动城乡、中心与边缘地区教育机会的均等化,缩小数字鸿沟。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跨文化交流元素,强化成员国人民对区域共同体的认同感。这将有助于构建上合国家人文交流新格局,推动教育公平与文化多样性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小鼎 , 刘淑嵘 .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内涵、进展与优化路径 [J]. 国际问题研究 ,2025,(02):1-17+129.

[2] 张谦 , 魏宏 , 赵波 , 等 . 上合组织扩员背景下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 [J]. 口岸非传统安全学刊 ,2024,1(02):70-76.

[3] 李菲 , 翟桂英 , 王语懿 . 上合组织二十周年:生态环保合作前景分析与建议 [J]. 环境保护 ,2021,49(24):63-65.

[4] 江思羽, 袁正清.“一带一路”倡议与上海合作组织:理念嵌入与合作实践 [J].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23,(04):1-22+162.

[5] 杨进 , 张慧聪 .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发展主导型减贫合作探析 [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24,(02):1-20+160-161.

[6] 刘 军 . 上 海 合 作 组 织 与 欧 亚 地 区 秩 序 的 未 来 [J]. 当 代 世界 ,2024,(07):20-25.

[7] 陈小沁 , 潘子阳 . 全球安全倡议与上海合作组织安全治理 [J]. 东北亚论坛 ,2024,33(03):3-17+127.

[8] 朱杰进 , 何越 . 走向多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治起源 [J]. 俄罗斯研究 ,2023,(03):48-67.

基金支持:国家社科基金23BGJ050 :上合组织国家贸易隐含碳转移与碳责任划分研究。通讯作者:张之峰,教授、国际战略经济研究所所长;单爽爽,副教授;徐丽红,副教授,一级翻译(副译审);刘晓玲,助理教授、博士研究生;刘清扬,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