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哪吒2 之魔童闹海》的大班幼儿自我认知的启示
郑惠云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幼儿园 226400
一、引言
自我认知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5-6 岁幼儿正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他们开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外部评价形成自我概念。然而,这一阶段的幼儿自我评价具有“他律性”特点,容易受成人或同伴的片面评价影响,产生自我怀疑或自卑情绪。例如,当幼儿因“动作慢”“不爱说话”被同伴嘲笑时,可能会内化这些负面标签,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哪吒 2 之魔童闹海》中,哪吒因“魔丸转世”的身份被村民排斥,却在父母的支持下突破偏见,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这一故事与大班幼儿的自我认知发展高度契合:幼儿需要像哪吒一样,在成人的引导下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并通过积极体验重塑自我形象。本文将从电影情节出发,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实践,探讨如何通过具体活动帮助幼儿建立“我能行”“我值得被爱”的积极信念。
二、《哪吒2 之魔童闹海》对幼儿自我认知的启示
1. 哪吒的成长:从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纳的四个阶段
电影中哪吒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四个关键阶段,这与幼儿自我认知的发展路径高度相似:
(1)身份困惑期:哪吒因天生异象被村民视为“妖怪”,这与幼儿因某方面能力不足被同伴排斥的情境相似。例如,某幼儿因运动能力较弱,在户外游戏中被贴上“跑得慢”的标签,进而产生“我不如别人”的自我否定。
(2)对抗与试探期:哪吒通过恶作剧表达愤怒,实则是渴望被接纳的心理投射。在幼儿园中,部分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也可能是寻求关注的表现。
(3)关键引导期:哪吒父母始终以“你生来就是灵珠”的信念支持他,这与教师通过积极评价帮助幼儿建立自信的干预策略一致。
(4)自我实现期:哪吒最终通过守护陈塘关赢得尊重,幼儿则需在完成任务或帮助他人中获得“我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 电影中的教育隐喻
(1)混天绫与风火轮:象征幼儿的独特潜能
哪吒的法宝混天绫与风火轮,隐喻每个幼儿与生俱来的独特潜能。例如,某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展现出极强的空间想象力,教师可将其比作“专属法宝”,帮助其认识到“我的大脑里有神奇的力量”。
(2)天劫咒与成长挑战:重新定义“不完美”
电影中的天劫咒象征外界对个体的否定,而哪吒最终将其转化为成长动力。教师可引导幼儿将“缺点”视为“待开发的能力”。例如,一名幼儿因“爱插话”被批评,教师可引导其担任“讨论小主持”,将表达欲转化为优势。
三、结合一日生活引导幼儿自我认知的实践策略
1. 晨间谈话:从“今日心情”到“自我觉察”
案例:在晨间谈话中,教师设计“情绪温度计”活动,幼儿用不同颜色的卡片(红色代表开心、蓝色代表平静、灰色代表难过)表达情绪。一名幼儿选择灰色卡片并分享:“今天妈妈批评我吃饭慢,我觉得自己很笨。”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全班讨论:
“吃饭慢一定是坏事吗?”(有幼儿说:“细嚼慢咽对身体好!”)
“如果你是哪吒,听到别人说你不好,你会怎么想?”
通过讨论,幼儿学会区分“他人评价”与“真实自我”,理解“慢”也可以是优点。
2. 绘本共读:从故事情节到自我投射
案例:教师选取电影中“哪吒救海夜叉”的片段,设计问题链引导幼儿深度思考:
表层问题:“哪吒为什么要救欺负过他的海夜叉?”
情感共鸣:“如果你是哪吒,救敌人需要多大勇气?”
自我关联:“你做过哪些需要勇气的事情?”
一名幼儿分享:“我不敢攀爬架,但昨天我爬到顶了!”教师立即强化:“你像哪吒一样克服了恐惧!”
3. 角色扮演:从“模仿行为”到“理解动机”
案例:在表演区,幼儿分组演绎“村民误解哪吒”的场景。教师发现,扮演村民的幼儿起初只是机械重复“妖怪快走”,于是介入引导:
动机分析:“村民为什么害怕哪吒?如果是你,会用什么方法了解真相?”
视角转换:“如果你是李靖(哪吒父亲),会怎么向村民解释?”
通过深度角色体验,幼儿理解到“偏见源于不了解”,进而反思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片面评价。
4. 绘画与手工:从“表象记录”到“内心表达”
案例:在“我的能量瓶”手工活动中,幼儿用黏土制作代表自己优点的“能量球”。一名内向的幼儿制作了粉色小球:“这是‘安静能量’,老师说过安静的人观察更仔细。”教师将作品与哪吒的“火尖枪”类比:“你的观察力就像哪吒的武器,能发现别人忽略的秘密!”
5. 户外游戏:从“能力竞赛”到“自我突破”
案例:在“翻越火焰山”体能游戏中,教师设置不同难度关卡(如平衡木、攀爬网),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挑战级别。一名平日胆小的幼儿在同伴鼓励下尝试中级关卡,成功后兴奋大喊:“我比哪吒还厉害!”教师拍照记录并制成“成长勋章墙”,让幼儿直观感受自身进步。
6. 家园共育:从“单向反馈”到“协同赋能”
案例:教师设计“家庭英雄日记”,邀请家长记录幼儿在家的积极行为。一名家长反馈:“孩子主动整理玩具,说‘哪吒能拯救陈塘关,我也能管好自己的地盘’。”教师将日记片段在班级分享,强化幼儿的“小英雄”身份认同。
四、教育建议
1. 构建“成长型评价”体系
用过程性评价替代结果评价
避免使用“你画得不对”等否定性语言,而是说:“你用了五种颜色,能说说它们代表什么吗?”
引入“哪吒能量榜”
在班级设置“今日突破榜”,记录幼儿的进步瞬间,如“涵涵第一次独立扣纽扣”“浩浩主动道歉”。
2. 创设“容错性”教育环境
允许幼儿像哪吒一样“犯错—反思—成长”。例如,当幼儿争执时,教师可引导:“哪吒和敖丙也打过架,但他们后来找到了合作的方法。”
3. 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将电影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如用“阴阳共生”概念解释优缺点并存:“哪吒的‘魔性’让他冲动,但也赋予他强大的力量,就像太极图中的黑白鱼。”
五、结语
《哪吒 2 之魔童闹海》为幼儿自我认知教育提供了充满张力的叙事框架。哪吒从“被定义的魔童”到“自我定义的英雄”的转变启示我们:每个幼儿都是等待被唤醒的“灵珠”,教育者的使命是帮助他们打破“天劫咒”般的偏见,在接纳中实现自我超越。通过一日生活中浸润式的引导,我们能让幼儿像哪吒一样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优是缺,我自己说了算!”
参考文献:
[1] 顾佳澄 . 善用自我评价 迎来全新自我——以语言区为例 , 论大班幼儿在区域中的自我评价策略 [J]. 科学大众 ( 科学教育 ), 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