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教学实践
李菊芳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实验中学 215126
“双减”政策为初中历史教学确立了新导向,使单元作业设计成为教师关注重点,但是针对以往教学中部分历史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且未能有效促进学习的问题,当前初中历史教师正通过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水平与教学目标,并将现代教学技术融入作业设计等方式积极探索创新,以此丰富作业形式与内容,使单元作业兼具趣味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升作业完成效率,并助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取更多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一、初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教学实践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和兴趣点都不一样,如果采用没有针对性的传统作业设计不仅不能满足对历史事件文化因素感兴趣的学生的探究需要,而且这种作业往往侧重于对时间、地点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会让基础差的学生在遇到复杂的历史分析问题时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导致他们的学习信心受到打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初中历史单元作业的设计能够以单元题目为主线将知识点进行整合,让作业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覆盖基础知识并设置拓展任务的作业,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在做完这些题之后对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此来增强成就感,同时也能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借助拓展题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影响,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另外,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避免重复的机械训练,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更高的效率,还能让他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历史认知系统,并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1]。
二、初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教学实践策略
(一)创新作业形式,激发思维活力
初中历史单元作业的设计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写作方式,以单元话题为中心进行多种活动来创新作业形式,所以教师既可以通过组织历史故事的创编和讲述活动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小辩论,并根据单元中有争议的事件或人物设计辩题,让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他们对自己的历史认识,最终实现作业从被动完成向主动探索的转变。
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为主线组织学生分组,要求每组不仅要整理该事件的基本信息(如时间、主要人物、关键行动),还要思考:“这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它对后面的历史有什么影响?”,并通过简短小品表演呈现事件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提出“假如这三个事件中的任意一个没有发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讨论问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通过“五四运动中学生抗议与工人罢工哪个更关键”以及“新文化运动新思想如何影响共产党成立”等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终促使学生在准备小品表演的过程中主动梳理历史知识,在热烈的讨论中相互碰撞观点,这样既能够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又提升了他们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而让作业从机械的任务完成转变为充满活力的探索性学习过程。
(二)实施分层设计,满足多元需求
由于初中生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设计单元作业的时候,教师需要采取分层的策略,也就是把作业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面,基础层的作业侧重于对单元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层的作业侧重于知识的综合应用,拓展层的作业则是让那些有余力的人去进行深入的探索,这样才能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准确地匹配,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作业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例如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教学中,针对基础层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以填空、列表的形式梳理出单元内各课关键信息,包括第 12 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时间与重要地区、第13 课港澳回归的具体日期及关键事件、第14 课两岸交往的重要时间节点与标志性事件,从而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的知识。提高层布置分析类作业,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探讨港澳回归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积极影响以及两岸关系改善的推动因素,从而培养其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归纳能力。拓展层则设置挑战性任务,教师鼓励学生选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大团结的深远意义”等单元主题撰写历史小文章,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进而激发其深入探究与创新精神。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还可以针对基础层检查信息准确性、对提高层点评分析思路、为拓展层提供史料补充建议,从而使不同能力学生均能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三)围绕单元主题,构建作业体系
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作业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前置性作业,其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储备,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过程性作业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使其能够真正地发展出自己的历史思考和探索能力。总结性作业在单元学习的最后阶段起到了巩固和提升的效果,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还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
例如在开展《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前置性作业中安排学生提前收集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简单资料,以此引导学生对单元主题下鸦片战争的背景形成初步感知,并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在过程性作业中,学完《第 1 课鸦片战争》后,教师布置学生绘制一幅展现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等某个场景的简单漫画,以加深对这一重要事件的印象;学习《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教师要求学生从发动国家、侵略目的、签订条约等方面对比两次鸦片战争,并列出表格来梳理知识、深化理解;在《第 3 课太平天国运动》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以培养探究能力。在总结性作业中,教师则让学生以“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看中国社会的变化”为题写一篇短文,并综合运用三课所学阐述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改变,同时根据短文情况给予反馈,进而为学生后续学习指明方向。
三、结语
总之,在“双减”政策和新课程背景的共同作用下,初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需要打破简单地减少作业量的限制,以单元主题为导向,并将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清楚自己在课堂上的引领作用来避免极端化倾向,从而保证作业设计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使历史教学朝着更加有效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盛军波. 初中历史基于单元教学的作业设计与思考[J]. 中学历史教学,2024(5).
[2] 刘晓翠, 宋艳歌. 浅谈初中历史单元作业的设计策略[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 2021(11):016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