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校共育在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探索

作者

侯广阔

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 山东省新泰市 271200

一、家校共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家校共育的理念根植于教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领域,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层面:

1. 交叠影响域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爱普斯坦提出,强调家庭、学校与社区对儿童发展的交互影响。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作用能够打破教育场景的割裂状态。例如,家长通过参与学校德育活动,可强化学生对诚信、责任等价值观的实践认知,而学校通过家庭教育指导,能引导家长规避过度溺爱或控制等教育误区。

2. 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发展受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等多层环境影响。家校共育通过构建“家庭- 学校”微系统联动机制,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例如,班主任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行为表现,家长在家庭场景中强化学校德育要求,这种双向互动可提升德育的连贯性与渗透性。

3.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家校共育为高中生提供了双重观察学习场景:在家庭中,父母的道德行为成为榜样;在学校中,教师的言行与同伴的互动构成社会规范。班主任通过组织亲子德育活动,可促进两种场景的互补。

二、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高中德育工作存在以下结构性矛盾:

1. 德育理念与实践的割裂

部分班主任仍采用“说教式”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在主题班会中,教师单向灌输道德准则,而学生缺乏情感体验与行为反思。这种模式导致德育效果浮于表面,难以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选择。

2. 家校协同的表层化

家校沟通多局限于学业反馈,德育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家长会往往演变为“成绩通报会”,家长被动接受信息,而非参与德育决策。这种单向沟通模式弱化了家庭的教育功能,导致德育责任向学校单方面倾斜。

3. 社会变迁的冲击

市场经济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物质主义倾向削弱传统道德观念;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碎片化导致学生价值判断模糊。班主任在德育中需同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学生内心的困惑。

三、家校共育在高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双方责任边界

1. 建立家校德育委员会

由班主任、家长代表、德育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德育计划与评估标准。例如,针对高中生网络道德问题,委员会可设计“家庭网络使用公约”,明确家长监管职责与学校引导策略,形成家校共治的规则体系。

2. 实施德育责任清单制度

将德育目标分解为学校任务与家庭任务。例如,学校承担“法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系统性内容,家庭侧重“感恩教育”“责任感培养”等日常化内容,通过清单化管理避免职责重叠或缺失。

(二)优化沟通平台,提升互动效能

1. 数字化沟通工具的创新应用

利用班级微信群、德育 APP 等平台,建立“即时反馈 - 定期总结”机制。例如,班主任每日推送“德育微话题”,引导家长参与讨论;每周生成学生德育行为报告,供家长跟踪反馈。

2. 创设体验式沟通场景

组织家长开放日、亲子德育实践等活动。例如,开展“家庭角色互换日”,让学生体验父母职责,家长观察子女行为,通过情境体验深化双方对德育价值的认同。

(三)拓展德育内容,实现知行合一

1. 开发家校共育课程资源库

整合家庭案例与学校案例,构建主题化德育素材。例如,围绕“诚信”主题,收集家长职业场景中的诚信故事与学校历史中的诚信典范,形成跨场景教学案例。

2. 推行项目化德育实践

设计需家校协作完成的德育项目。例如,“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策划方案、实施行动并撰写反思报告,将德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

四、家校共育的保障机制构建

1. 制度保障

学校需制定《家校共育实施细则》,明确沟通频次、责任分工与评价标准。例如,规定班主任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家访,家长每学期参与两次德育活动,并将家校共育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2. 专业支持

为班主任与家长提供德育培训。例如,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青春期沟通技巧”讲座,组织家长学习“非暴力沟通”方法,提升双方德育能力。

3. 资源保障

设立家校共育专项经费,支持活动开展与平台建设。例如,购买德育APP 服务、资助亲子研学项目,为家校共育提供物质基础。

结语

家校共育的本质是教育生态的重构,其核心在于打破家庭与学校的责任边界,形成“价值共识 - 行动协同 - 效果共评”的闭环。高中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执行者,需通过机制创新、平台优化与内容拓展,将家校共育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策略。唯有如此,方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高中生构建起抵御价值迷失的道德防线,培养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 . 家校共育:理论、组织、边界与实践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7).

[2] 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7.

[4] 李镇西 . 爱心与教育 [M]. 桂林:漓江出版社 , 2008.

[5] 朱永新. 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