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行为心理学视角下拉萨市八廓街区街道空间分析

作者

栗瀚瀚 杨馨捷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200

八廓街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至今约 1400 年,见证了西藏地方历史变迁、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拉萨宗教和世俗文化的中心。目前,拉萨市八廓街区的保护侧重单体建筑的修缮与维护,忽略了建筑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历史街区与其文化背景间的关系,“孤品”式的保护造成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在不断的流失。

一、拉萨市八廓街概况

在藏传佛教中,人们把围绕寺庙或神山圣湖绕行一周或数周作为祈祷方式;其在拉萨就有著名的三条转经道,分别为“林廓”、“八廓”、“囊廓”。“林廓”为外转经道是围绕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药王山等转经道;“囊廓”为内转经道是围绕大昭寺觉康主殿的转经道;“八廓”为中转经道是围绕大昭寺外围的转经道,是最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在藏族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保存着目前西藏最古老的庙宇“大昭寺”和众多传统藏式建筑例如仓姑寺、邦达仓大院等。

八廓街是随大昭寺的修建而逐渐成形。在公元 17 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王朝并重修大昭寺,确立了大昭寺藏传佛教传播中心的地位。1982 年,拉萨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我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9 年 6 月,八廓街入围“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如今,“八廓街”不仅指环绕大昭寺的那条长约 1000 米的环形主街,并包含北京路、小昭寺路以及联系八廓街内外地区的呈放射状的 35 条街巷在内的整片街区,总面积约 133公顷。本文八廓街研究范围以八廓街环形转经道为主,以围绕大昭寺而形成的大片老街区为辅。

二、八廓街空间特征分析

1 格式塔知觉与街巷空间格局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有图形与背景原理、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与完形倾向等,其中图形与背景原理,图底之间的对比,凸显知觉对象,对建筑环境设计有深渊的启发意义。格式塔心理中图形与背景原理分析八廓街区历史街道空间。“图形”与“背景”在街道空间中的运用:街道依托周边建筑而存在,不能离开周边环境而独立存在;道路又受建筑形状的影响,拉萨老城区城市肌理可以看到,建筑自由散漫的布局导致老城区街道或宽或窄自由曲折。

纵观街区整体格局,地图的黑白反转正是格式塔心理学中反转的“背景”和“图形”。当把建筑之外空间作为“背景”,建筑作为“图形”时,街道与广场融为一体,拉萨老城区建筑平面多为“回”字形紧密相邻并自由“生长”;当把建筑作为“背景”,街道作为“图形”时,以八廓街为中心的拉萨老城区道路结构十分清楚 , 大昭寺处于整个街区的核心位置,建筑体量较大,并呈现自然生长的状态;环形转经道在整个街区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游客、朝拜者等聚集之地,而街区小巷自由曲折且狭隘多岔路,闹与静相结合、有意为之与无意巧遇相结合,无形中增加空间趣味性。

2 环境心理感受与街巷尺度

人从环境的刺激中得到各种信息,环境的认知是由感官器官与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人对环境特点的心理感受,对环境场所接近或回避等人与环境的关系影响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对于街道而言,视点、视距、视角等影响着人们对街道空间的感知。在《街道的美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而得出街道宽度“D”与建筑外墙高度“H”之间比例变化对人们空间感知的影响。当 D/H> 1 时,随着比例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距离感; 当 D/H>2 时,街道给人带来宽阔感;当D/H=1 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呈现平衡感。另外街道尺度中临街商店的面宽“W”也不容忽视 , 它影响着街道立面的空间节奏问题,当 D/H⩽1 之外, W/D⩽1 的比值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当不可避免较大立面存在时,把立面划分为 W/D<1 的若干段,来增加整个街道的节奏与韵律感。例如阿姆斯特丹的欧本巴图书馆及荷兰莱顿市戈码大厦都是将整个立面“段落化”以适应原有街道立面的节奏感。这种“化整为零”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在八廓街区,转经道是众多朝圣者与游客的聚集地,街道比例大概保持在2 与 1.5 之间,给人宽阔之感。转经道之外的小街巷由于自由的建筑布局形成D/H⩽1 的狭窄空间。建筑自由而集中的布局、统一的建筑形制、相近的体量,使不同街道具有相似的节奏与韵律感。由于高原气候寒冷,藏式传统建筑常采用厚大的墙体用于防寒保暖并为满足墙体自身稳定的需要及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建筑外墙采用“收分”之法,墙向内侧收分 6-7 度,在拉萨老城街道,随立面建筑高度的增加墙体向内收缩从而增大街道上部空间,给人开阔稳定之感。

3 认知心理与街巷节点空间

人的空间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结构的认识。街道主入口为大昭寺广场,是游客及朝拜者驻足汇聚之地。大昭寺,自 7 世纪至 8 世纪以来就是西藏最神圣的地方,它吸引了大量去往拉萨的朝圣者进而加快城市与居民聚落的发展。通过对八廓街区的历史及空间格局的认识,八廓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四周寺庙为节点,展开构成似“曼陀罗”环形布局,而大昭寺入口广场以成为重要的空间枢纽。

街道交汇点:八廓街的每个角落都有一根经幡旗杆,称之为“塔钦”(塔钦为印有经文等宗教饰物的长柱 , 立此经幡杆以示纪念)。八廓街转经道位于转角处的四个“塔钦”分别为:“曲亚塔钦”、“甘丹塔钦”、“夏季林”、“格桑塔钦”。

八廓街转经道突变点多为寺庙、古建筑等。其一为敏竹林寺佛堂及前面的小煨桑炉 。敏竹林寺山南敏竹林寺的附属寺,空间较小只容纳了较大转经筒。信徒们会到寺外转经,再到里面转大的转经筒,然后继续绕八廓街。煨桑塔的由来相传这里曾是十八世纪在颇拉米汪索郎多吉统治时期修建的“噶林果西”即四门塔,此塔后遭损坏,在原址建了这座煨桑炉。敏竹林寺佛堂及煨桑炉其构成街道的“阴角”空间,处于转经道内侧且内凹空间,符合麦茨加在《视觉的法则》中提出包围法则,即由轮廓线包围或包含于内侧,那么作为“图形”来说就更容易看到,为街道增添魅力并吸引人们参与其中。其二为位于八廓东街土黄色小楼的“玛吉阿米”餐厅。玛吉阿米这个名字,出自六世达赖喇叭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幽会的地方。“玛吉阿米”所处八廓东街与八廓南街交叉口,建筑向转经道方向“凸”出,形成是典型的“阳角”空间,引人入目,满足其商业目的。

三、结语

通过格式塔知觉、环境心理感受、认知心理分析八廓街空间格局、街巷尺度、节点空间,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它的历史价值,更好的传承拉萨古城传统风貌。在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中应立足于对当地人们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的保持与延续。城市的发展与保护应当注重城市历史与传统,注重大众物质与精神需求。如今,分析传统历史区,决不是倒退,而是前进的需要。注重对历史传统的更新,注重街区历史文化内涵,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更好的顺应和扩张城市文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大方、王琳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建筑色彩研究 [J]. 山西建筑,

2014 年 .

[2] 张锦东 .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研究回顾与启示 [J]. 中华建设,2013

年 .

[3] 次旦平措.《西藏简明通史》[M]. 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年.

[4] 高晓涛、西达.《八廓曼陀罗》[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作者简介 : 栗瀚瀚 (1993.09-),女,汉族专职教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