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解析与对策

作者

袭健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省淄博市 255130

一、前言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当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英语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然而,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难以用准确、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元素,无法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甚至在涉及中国文化的话题时出现沉默或表达失误的情况。

这一现象不仅制约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影响其职业发展竞争力,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社会对既懂英语又能熟练传播中国文化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深入剖析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部分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存在偏差,将英语学习等同于掌握词汇、语法和应试技巧,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证书或者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没有意识到英语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这种片面的学习观念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忽略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和积累。

同时,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词汇量有限且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很多学生虽然认识一些基础的英语词汇,但缺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专门词汇,如“儒家”“道家”“针灸”等对应的英语表达。而且,他们的语法知识不扎实,在组织涉及中国文化内容的句子时,容易出现语法错误,影响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金虹(2013)通过测试卷就发现学生存在不能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

此外,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强,缺乏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动力,进而也不愿意主动去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石志华(2013)在研究中指出,我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较低,反而对英美文化题材有较高的兴趣。他们更多地关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这也使得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有效地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教师教学因素

部分高职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过分强调词汇、语法和阅读、写作等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教学,尤其是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他们认为文化教学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内容,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涉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一些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英语表达能力有待提升。部分英语教师虽然英语语言功底较好,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系统和深入,无法准确、生动地用英语讲解中国文化知识。在遇到涉及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时,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表达不准确,难以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正如相关研究指出的,部分英语教师有着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储备,但对中国文化认识不足,以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文化教学中也多以教师讲解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机会进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实践和练习,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真正提高表达能力。少数研究在调查中发现,缺乏互动和实践的教学方式是导致学生文化表达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三)教材与课程设置因素

目前,高职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相对匮乏,大多以西方文化为主。教材中涉及的中国文化内容往往篇幅较短、内容浅显、缺乏系统性,且多分散在各个单元中,没有形成专门的模块或章节。蒋观敬(2022)认为,教材中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是中国文化失语问题难以得到切实解决的根本原因。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法满足他们提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需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英语课程大多以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为主,缺乏专门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课程。现有课程中,文化教学的课时占比极低,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能优先讲解语言知识,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中国文化英语教学。《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虽提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但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化教学要求和目标缺乏明确规定,对中国文化在教学评估与教学实施中的约束和指导也相对缺失,导致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四)社会环境因素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通过电影、音乐、网络等多种渠道大量涌入中国,对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同感降低,缺乏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同时,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而考试内容大多侧重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对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涉及较少。这种评价体系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和学习,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肖龙福等学者的研究也提到,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对文化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策略

(一)学生层面

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认识到英语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将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传播相结合,主动关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可以通过参加文化讲座、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加强自主学习是提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关键。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和整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资料,如中国文化英文网站、英文纪录片等,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同时,要养成积累中国文化英语词汇和表达的习惯,建立专门的词汇本,定期复习和巩固。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机会。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国际交流项目、文化演讲比赛、英语角等活动,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还可以与外教或外国友人进行交流,主动介绍中国文化,在互动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二)教师层面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多元文化教学理念,认识到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纳入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莫晨莉(2022)在研究中指出,应当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加强文化自信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英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学术交流、阅读中国文化典籍和英文著作等方式,丰富自己的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如组织教师参加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研讨会、出国访学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张婧(2018)提出,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多阅读中国古典书籍以及英文版本的中国文化读本,以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英语表达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提高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对话和交流,如模拟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介绍中国美食等。还可以运用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个中国文化主题进行研究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詹秀伟(2021)的研究提到,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下以中国文化输出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

(三)教材与课程设置层面

教材编写部门要优化教材内容,增加高职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比例,提高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可以将中国文化分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社会习俗等模块,编写专门的章节或单元,详细介绍相关内容的英语表达。同时,要选用地道、准确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相关学者及专家应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跨文化交际实践的角度出发,探寻出科学合理的中国文化解说、表达及阐释渠道,并将其应用到教材编写中。

高职院校要完善课程设置,增设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览(英)”“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等,为学生系统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提供平台。同时,要适当增加现有课程中文化教学的课时比例,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中国文化英语教学。《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也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四)学校与社会层面

学校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设立文化社团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如举办中国文化节、英语戏剧表演(以中国文化为主题)、书法绘画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积极性。

完善评价体系是推动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要改革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评价范围,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增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相关的考试内容,如口语测试中加入中国文化话题的讨论等。田苏、高巍(2018)认为,要完善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测评。

社会各界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引导,利用媒体、文化机构等平台,广泛宣传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新闻媒体可以多报道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文化机构可以举办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四、小结

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是学生、教师、教材课程设置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生要转变观念,加强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师要更新理念,提升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学校要优化教材和课程设置,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评价体系;社会要加强宣传引导,为学生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打破“中国文化失语”的困境,培养出既具备扎实英语技能,又能熟练传播中国文化的应用型人才,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从丛 . 中国文化失语 :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N]. 光明日报 ,2000-10-9.

[2] 蒋观敬 . 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探究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11):65-68.

[3] 教育部.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 金虹 . 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8):77-82.

[5] 莫晨莉 . 文化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策略与路径探究 - 评《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与路径》[J]. 外语电化教学 ,2022(3):100.

[6] 石志华 . 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反思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30):53-55.

[7] 田苏 , 高巍 .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6):124-130.

[8] 吴丹婕 .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 : 基于 2010 至 2022 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文献分析 [J]. 现代英语 ,2023(02):30-33.

[9] 肖龙福 , 肖笛 , 李岚 , 等 .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 (1):39-47.

[10] 詹秀伟 . 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下以中国文化输出为导向的大学英语缩微课堂教学实践 [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03).

[11] 张婧 .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12):134-136.

注:本文是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3 年度职业教育新标准下外语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袭健,男,1984 年 1 月 -,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