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
霍量 向霓虹 李娟
重庆市沙坪坝区图书馆 400030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强总理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这已是《政府工作报告》自 2014 年以来连续对全民阅读进行倡导。公共图书馆是普及最广、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作为开展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在引导广大民众积极阅读、参与阅读等工作方面具有主导作用。《公共图书馆法》也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该要把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本馆工作开展的重要任务[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2]。因此,沙坪坝区图书馆积极探索,打造了阅读推广活动品牌——甲骨文学堂,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1“甲骨文学堂”活动创办背景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古典文献遗产,是汉语的母体,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语料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 [3]。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 120 周年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4]。
由于甲骨文距今年代久远,能辨识的文字也有限,因此社会普及性不高,显得曲高和寡。但在重庆有一个小众的民间组织“重庆甲骨文字社”,其成员都是甲骨文爱好者,经过几年的自发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甲骨文基础知识,对于甲骨文的深入学习、推广普及亦有着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受到师资力量、设施设备、无经费支持等条件限制,继续学习推广面临着诸多困难。
了解到这样的情况,沙坪坝区图书馆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目的,利用图书馆群众文化阵地平台,发挥优势,2016 年与重庆甲骨文字社和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开展合作,创办了全民阅读活动项目——甲骨文学堂,以此开展甲骨文知识的群众学习、传承与普及推广。
2 活动主要内容
2.1 寒暑假少儿课堂
寒暑假期间学生们空余时间较多,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图书馆从 2017 年起招收小学生在本馆或者街镇文化中心免费集中开展甲骨文基础知识学习。每个假期开办一期,连续 5次课程,每次 90 分钟。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有的孩子更是特别喜爱,坚持参加每个寒假、暑假课程。至 2025 年初寒假,已成功举办 70 场次,3000 余名孩子直接参与学习。通过甲骨文的学习,让孩子们了解文字的起源、演变、意义,对于今天的汉字学习也大有禆益,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2.2 甲骨文课堂
甲骨文课堂即是将甲骨文学堂直接送进校园,带领学生们学习甲骨文知识。2017 年 10月起,先后走进了辖区的西永一小、土主小学、森林实验小学、树人小学、南开小学、沙坪坝小学等数十所学校,通过短短的一堂课,学生们了解了甲骨文的基本常识,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甲骨文字,对甲骨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达到了我们传播的初衷:让中小学生了解甲骨文字起源,根植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并将土主小学作为定点示范学校,自2018 年以来,每年固定班级,每周一课,全年20 堂课。志愿者老师围绕十二生肖、我们的身体、商业、衣食住行、自然、四大名著等主题讲授甲骨文字及相关知识,孩子们学习更加系统、全面,收获颇丰。曾经有孩子说:“我希望这节课永远不要下课”。至 2025年5 月已授课107 次,有近6000 名学生从中受益。
2.3 专业学习提高班、研修班
招募甲骨文爱好者和志愿者,注册成为提高班学员,邀请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专家每月开展一次集中面授及答疑,结合学员自主学习,从而较系统地学习甲骨文基础知识、甲骨文字认读、甲骨卜辞释读等。学制两年,考核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首批提高班学员从 2017 年 11 月开课,经过系统学习,通过考核进入到研修班。研修班课程仍采用专家每月一次授课模式,讲授的内容在之前的基础上更加深入、专业性更强,以此不断提升大家的甲骨文研究水平。几年来,已完成 53 次授课,参与培训的爱好者和志愿者已达 3000 多人次。
2.4 相关延伸活动
在前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我馆深入挖掘,继续拓展活动形式和内容,开展了相关延伸活动,如组织爱好者开展甲骨文篆刻、竹壳雕刻、甲骨文刺绣、团扇拓印等活动,增加了趣味性,又扩大了甲骨文学堂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度。2020 年“第二届全国藏书票暨小版画征集大赛”中,就有优秀的甲骨文版画脱颖而出,既丰富了版画的内容,又创新了甲骨文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图书馆还独创设计制作了甲骨文元素水杯、文化衫、手提袋等文创产品,用更多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接受度越来越高。目前为止已举办此类活动十多次,数千人参加。
3 收获的经验及不足
3.1 经验
3.1.1 甲骨文学堂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学习传播甲骨文,把艰涩深奥的专业知识以简单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改变了群众的社会认识,并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爱好者、中小学生从了解、接受到主动进行传播,实现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
3.1.2 将图书馆公益性、志愿者精神以及学术机构的专业性完美结合。图书馆邀请专家对甲骨文字社的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这些志愿者再走进校园或在课堂上向学生们、爱好者们传授甲骨文知识,甲骨文学堂有机结合了图书馆、志愿者公益性以及学术机构的专业权威,从而创造出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3.1.3 发挥专家效应。比起普通志愿者的阅读推广,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相信专家或名人的宣传观点。甲骨文学堂邀请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专家定期对志愿者及爱好者进行面授,反响很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并且部分好评度高的专家还作为我馆另一活动品牌“星期日讲座”的授课老师走向了更高层次的讲台,多渠道发挥专家影响力,更多群众受益。
3.1.4 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甲骨文学堂这一活动在沙坪坝开展得有声有色,已拥有了稳定的受众群体,并逐步辐射到了更广范围的更多群众,已经成长为我馆的一个特色品牌,被纳入“沙坪坝区 2019 年全民阅读十大活动”,并荣获“重庆市 2019年全民阅读示范项目”,人民网、新华网、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媒体对此也进行过深度报道,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由于活动社会反响良好,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重庆多个区县公共图书馆也邀请“甲骨文学堂”团队前去授课传播。
3.2 不足
3.2.1 人才队伍有待加强。自公共图书馆实施免费开放以来,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逐渐成为各级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但受到基层图书馆硬件环境、福利待遇、人员招聘等条件限制,导致人员结构不太合理,宣传推广人才队伍质量不高,对阅读推广活动策划、宣传常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2.2 硬件设施还不完善,经费吃紧。我馆甲骨文方面的馆藏资料几乎为零,因为活动需要,除少部分价格合适的普及性书籍可以购置外,另外专业性较强或者价格偏贵的资料由于经费原因就只能作罢了,志愿者、爱好者们想要学习更深层次的甲骨文知识,只能在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或从其他渠道获取。
3.2.3 阅读推广方式不够丰富。从创办起,甲骨文学堂的活动开展都是在线下进行,以传统的课堂和书籍学习为主。但从 2020 年疫情发生以来,由于防控要求,线下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甲骨文学堂阅读推广活动一度中断。这也反映出单靠线下活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3.2.4 活动内容还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目前开展的活动内容对受众有一定的针对性,活动开展时间也有限,不能充分吸纳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下一步还需要结合群众意见和经验得失,继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衍生活动和文创产品,扩大活动受益面,让甲骨文阅读推广活动深入人心、有口皆碑。
4“甲骨文学堂”工作启示
4.1 寻求各方支持,经费有保障
凡是开展活动大多涉及到邀请嘉宾、方案策划、宣传推广、场地设施准备、奖项安排等环节,经费支出在所难免。图书馆是公益单位,资金不充裕,如果只是依靠图书馆自身的财力来开展活动必然捉襟见肘。所以,要取得领导重视,安排专门经费,同时还要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采取合作或减免费用等方式,将有限的经费发挥到最大作用,提升活动质量,让图书馆的影响破圈出围。
4.2 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阅读推广事业的持续稳健发展离不开一支高效合作且分工明确的阅读推广人队伍,培养合格的阅读推广人便是首要任务。2014 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启动“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将阅读推广人界定为本身具有一定资质,有能力面向读者提供阅读指导、培养其阅读兴趣和提升其阅读能力的专职或非专职人员 [5]。积极建立图书馆 + 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的人才队伍,包括致力于阅读推广的公共图书馆员、志愿者、高校专业老师、文化学者、社会名人、大学生等。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活动策划能力,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传承中华文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3 建立下沉式阅读空间
由于公共图书馆受到数量、地理位置及场所容量的局限,很多市民群众无法参与到图书馆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中来,建设贴近群众的社区阅读空间应运而生。目前很多城市已经由公共图书馆与辖区内街镇社区(村)合作,建设成以图书馆为总馆、街镇文化中心为分馆、社区(村)为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模式,资源共享,辐射范围扩大,服务受众增加,而且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了近在身边的便利。这既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得到了延伸,也将公共文化贴近群众落到了实处。
4.4 采取丰富多元的阅读推广方式
以前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都是线下进行的,随着近年来与现代信息科技的融合度提升,图书馆的很多服务项目也增加了线上方式,这样线上线下结合相得益彰,适应性更强,群众参与度也更大,更多的市民群众得到实惠。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其他更加便捷简单趣味性强的学习方式、传播渠道,如利用微信开发设计学习甲骨文的小程序等。
4.5 精心设计阅读活动
图书馆要精心筹划阅读活动及其他文化活动,立足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细分服务对象,结合时代主题,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形成自身特色,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图书馆,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
习近平总书记2024 年11 月在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指出,“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甲骨文学堂”模式正是赓续中华文明的教育实践。它以简单易学的方式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在一定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让这古老的文化瑰宝绽放出新时代的风采,充分发挥了阅读 + 传播的综合社会效益,为民族文化自信的培育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共图书馆法》[EB/OL].
[2] 张楠,刘竞遥 . 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效果评价研究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6):46-51.
[3] 汪加楠,崔紫光,吴亮,崔小玉,王聪聪.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甲骨文学习系统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1(4):55-57.
[4]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_ 百度百科 [EB/OL].[2025-05-08].
[5] 罗雪英 .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人素养调查与培育策略 [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4(10):75-84.
作者简介:
向霓虹(1974-),女,汉族,重庆人,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工作。
霍量(1984-),女,汉族,重庆人,本科学历,馆员,工作。
李娟(1973-),女,汉族,重庆人,本科学历,助理馆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