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技能大师工作室助力“湖湘工匠”培育策略研究

作者

沈亚仁 易欣

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 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 引言

将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培育“湘湘工匠”的重要平台举措,通过“大师引领、项目驱动”的方式,为“湖湘工匠”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从机制上推动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但实践中仍面临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不足、师资力量短缺、资源整合不充分等挑战,亟须通过系统性研究探索策略优化。

1 技能大师工作室育人现状与研究内容综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运行机制及人才培养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在“湖湘工匠”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内研究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培养模式及政策实践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理论深度欠缺、跨区域比较研究稀缺、量化研究方法应用不足等问题。国外的标准化行业认证体系、“双元制”“工匠道”模式、企业深度参与、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1.1 技能大师工作室内涵与功能定位

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技能为核心,依托企业、职业院校或行业协会等载体,通过师徒传承、技能培训、技术创新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室不仅是技艺传承的平台,更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能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培养学员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工作室还通过项目合作和技术攻关,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此外,技能大师工作室还承担着弘扬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使命,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员树立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刘国莲指出,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师带徒”模式,实现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是工匠精神弘扬的重要平台。湖南省人社厅 2021 年的调研结果显示,省内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技术革新领域的贡献率高达 32% ,然而,在跨企业服务方面仍有待加强。

1.2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与人才培养亮点

自人社部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来,湖南省共建设了 35 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 110 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在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课程开发、成果推广和技能攻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才培养方面,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传帮带”模式,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建立的 40 家省级技能工作室已经培养出超过 14000 名高级技师和技师,其中 5 人成为省级工匠,15 人成为市级工匠,17 人被评为市级青年岗位能手,60 人获得省市级技术能手称号,400 多人成为技术骨干。这些工作室还指导师生赢得了 60 余项国家级奖项和 200 余项省级奖项,显著提升了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行业技术水平。然而,我们也触及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资金配套捉襟见肘、考核激励机制亟待健全、组织机构框架尚需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略显薄弱,以及人才培养动力明显不足,这些问题束缚了工作室迈向更高层次的步伐。

邱建忠认为,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学员在技能大师的指导下参与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能够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张希跃指出,校企合作是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的核心,借助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的双重引领,学员能更有效地顺应市场需求。

2 技能大师工作室助力湖湘工匠培育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动湖湘工匠的培养和发展,本课题提出和探索了一系列针对湖湘工匠培养对策,旨在结合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优势,通过竞赛式、项目式、校企合作以及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多种方式,对工匠们提供全面、系统地培养。

2.1 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集思广益- 竞赛式”培养

竞赛式工匠培养是一种创新且实用的教育模式,通过实战锻炼和竞争压力激发工匠潜能,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工匠的专业能力,还能增强他们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竞赛式培养中,专家团队根据竞赛主题和要求,为学员制定针对性地训练计划,提供个性化教学指导,并为学员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此外,竞赛式培养强调实战与竞技的结合。工作室为学员提供更广泛的竞赛机会和平台,让他们与不同领域和背景的工匠同台竞技,磨砺技能、验证学习成效,同时激发创新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同时,能够依据竞赛结果和反馈,为学员提供精准的指导和改进建议,助力提升技能层次,全面增强综合素质。

2.2 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产品加工- 项目式”培养

项目式培养是一种融合专业化指导、实践操作与项目化管理的工匠培养方式,充分利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资源优势,为“湖湘工匠”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路径。第一,工作室作为专业专家的聚集地,在项目式培养中,工作室的专家担任项目导师,紧扣“湖湘工匠”的培养目标和实际需求,精心策划并实施一系列富含实用价值的项目。这些项目涵盖现实产品的工艺改进、产品创新、技术攻关等多个方面,旨在提升工匠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在大师工作室的指导下,工匠组成的项目组,共同承担项目的研发和实施任务,注重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体产品或服务,为社会贡献价值。第三,大师工作室为湖湘工匠提供项目式培养的配套支持。例如,建立项目资源库,为工匠们提供丰富的项目案例和参考资料;组织定期的项目交流和分享活动,提供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平台。第四,项目式培养注重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建立。通过对项目成果的评估,及时发现工匠们在实践中的不足和问题,这种评价和反馈不仅激励工匠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能为培训方案的优化和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2.3 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校企合作- 新型学徒制”培养

技能大师工作室携手企业,构建深度合作桥梁,共同规划培养蓝图、研发课程资源并举办实践活动,让工匠们既能领略大师工作室的精湛技艺,又能深入企业的实际生产场景,洞悉业务需求,紧跟行业前沿技术与市场动态。企业参与工匠培养,提供实践机会、导师资源和就业指导,帮助工匠适应市场需求。此外,工作室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引入实际项目和实践机会,邀请行业专家授课指导,为学员提供前沿知识和技能,助力其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国莲 . 湖湘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探索 [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 (1): 84-89.

[2] 邱建忠, 陈海鑫. 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复合型及工匠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架构及实施模式 [J]. 职业 , 2018, (7): 23-24.

[3] 刘汉清 . 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精英工匠培养模式探讨 [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 2020, (12): 56-58.

基金项目:2024 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技能大师工作室助力“湖湘工匠”培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SP24YBC268)核心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1. 沈亚仁(1983-)男,湖南浏阳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工程师。

2. 易欣(1997-)女,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