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创意”到“创业”:高校创业课程中商业模型设计教学的探索

作者

何雪莲

吉利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41423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持续推进,高校创业教育逐渐从理论传授转向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创意有余、落地不足”的现象。学生往往能够提出新颖的创意想法,但缺乏将其转化为可行创业项目的系统能力,尤其在商业逻辑和市场验证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商业模型,成为高校创业课程改革的关键。本文聚焦“商业模式设计”在创业教学中的作用,以 J 高校《创业学》课程改革为例,探讨项目驱动与结构化工具如何协同作用,提升学生的创业转化能力。

一、创业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创意缺乏结构支撑

当前高校创业课程仍以商业计划书撰写为主,缺乏原型测试与市场验证环节,导致学生创意难以落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调查显示,67% 的课程仍以计划书作为考核标准,但仅 23% 要求学生开展实地调研。全球创业观察也显示,80% 的高校创业项目止步于创意展示,仅 15% 完成从构想到落地的全流程,暴露出课程内容与实践需求之间的明显脱节。

(二)商业思维未充分启蒙

学生生普遍缺乏对关键商业概念的深刻理解,致使项目定位模糊、需求分析表面化。Neck(2023)研究表明,62% 的学生不能清晰界定“价值主张”,55% 将“用户画像”误解为人口统计信息。

(三)缺乏工具化与流程化的教学支持

多数课程未配备结构化工具与标准化流程,学生难以将碎片化创意整合为可执行方案。Ghezzi 等(2022)指出,仅 34% 的高校课程引入精益画布等工具,使用者的项目可行性评分提高了 27% 。MIT(2021)研究发现,采用“识别—测试—迭代”分阶段流程的教学策略,可将项目存活率从 19% 提升至 48% 。

二、商业模式设计的引入与教学价值

商业模式设计是创业教育中实现“创意转化为可行项目”的关键桥梁,尤其是 Osterwalder 等学者提出的“商业模式画布”,其以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客户关系、收入来源、关键资源、关键活动、关键合作、成本结构九大模块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系统、逻辑清晰的创业思考框架。

在J 高校《创业学》课程中引入BMC 工具,具有以下三方面价值:

(一)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商业逻辑框架

商业模式画布引导学生跳出“点子导向”的浅层构思,全面思考创业项目的客户价值、资源能力与运营闭环,强化其系统性商业思维。教学反馈数据显示,83% 的学生认为BMC 帮助其“将模糊创意具象化、结构化”。

(二)引导学生聚焦客户价值与市场验证

通过 BMC 中“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模块训练,学生更关注用户真实痛点、使用场景及核心需求,有效避免“自嗨式创业”。据《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22》显示,缺乏客户需求调研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前五大原因之一。

(三)激发学生团队协作与创意整合能力

BMC 作为协同式工具,适合团队共创与迭代调整,有助于提升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与逻辑表达。以 Miro、Notion等数字协作平台辅助画布构建后, 92% 的小组表示“显著提升了任务分工与团队凝聚力”。

三、教学改革路径:项目驱动 + 结构化工具

(一)教学流程设计

本课程改革围绕“创意生成—用户洞察—模型构建—模拟路演”四阶段项目路径,融合商业模式画布(BMC)与精益创业循环(Build-Measure-Learn)等结构化工具。

1. 创意生成阶段

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创业敏感度与问题意识,通过热点趋势研讨、头脑风暴与5W1H 问题聚焦,引导学生识别现实场景中的创业命题。借助趋势地图、SWOT工具卡片等辅助工具,学生小组需输出 1 个清晰的“问题—用户场景”命题。课后调查显示,超 80% 的学生表示该阶段显著激发了其对现实问题的联想能力与创业兴趣。

2. 用户洞察阶段

本阶段旨在提升学生的用户调研能力与市场需求识别意识。通过用户访谈训练、Persona建模、客户旅程图等教学活动,学生需完成一份“目标用户分析报告”及对应用户场景呈现。此阶段基于精益创业理论中“从用户需求出发”的核心逻辑,强化学生“以用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

3. 模型构建阶段

本阶段重点在于将前期创意与调研成果转化为结构化的商业模型。学生运用 BMC工具,在 Miro协作平台上进行三轮迭代建模,并形成路演 PPT初稿。期末调研数据显示, 86% 的学生认为BMC 显著提升了其项目逻辑与表达能力。

4. 模拟路演阶段

最终阶段聚焦于表达能力、协作意识与临场应变的综合训练。通过模拟路演、专家点评与融资答辩,学生需形成完整的项目展示成果包。评价机制采用项目评分、教师评议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确保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成果评估。

四、问题与挑战

(一)教师工具素养参差不齐

课程引入商业模式画布等新型教学工具后,部分教师对其理解与运用存在差异,导致授课质量不一,课堂引导深度与广度受限。教师培训滞后成为影响改革持续推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仅有 38% 的高校系统组织创业工具类教师研训,缺乏标准化教材与配套教案,成为推广“专创融合”的主要瓶颈。

(二)项目缺乏真实市场场景验证

多数学生项目停留在校园场景或模拟层面,缺乏真实用户数据、市场反馈和商业环境约束,影响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与成果的可行性转化。

(三)学生参与深度不足,存在“搭便车”现象

在小组项目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边缘化”或依赖现象,仅完成表面任务。其背后反映出考核机制单一、过程评价不足、学习内驱力有待提升。

五、改进建议

(一)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建立校级创业教学师资研训机制,每学期组织2 次以上“商业模型工作坊”或案例教学法培训;开发标准化教案资源包,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融合能力。

(二)引入真实命题与校企协同项目

通过与孵化器、创业公司或产业园合作,设计“真实命题驱动型项目”;开展“创客进课堂”机制,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指导与评价,提升项目市场落地率。

(三)优化考核体系,突出过程性评价

将过程评价权重提升至总成绩的 60% 以上,引入“自评 + 互评 + 导师评估”机制,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全过程。

结语

从“创意”走向“创业”,不仅依赖学生的激情与灵感,更需要具备完整商业逻辑与落地路径的系统支撑。商业模型设计工具作为连接创意与市场的“中介结构”,有效填补了高校创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构思—执行鸿沟”。通过项目驱动、工具引导与协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路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商业思维能力,也为创业人才培养注入了结构性变革力量。未来,应进一步探索“高校—企业—平台”三位一体融合机制,打造贯穿创意生成、项目孵化与创业转化全过程的一体化教学生态。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23).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报告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赵芮 , 单莹莹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J].创新与创业教育 , 2024(1):68-72.

[3]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22)[Z]. 教育在线发布,2 0 2 2年 6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