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骆清海
泉州市丰泽区云山实验小学
一、德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等与道德素养培育紧密结合,要求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渗透价值观引导。
语文教材选文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不仅传递语言知识,更承载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例如,《狼牙山五壮士》彰显民族气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传递奉献精神,为德育提供了天然素材。
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其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语文教学通过文字、故事、情感共鸣实现的德育渗透,更易被学生接受,避免了单纯说教的生硬感,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二、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现存问题
部分教师将语文教学等同于知识传授,仅关注字词句段的训练,忽视文本背后的德育价值;或虽有意识渗透,但缺乏明确的德育目标设计,导致“为德育而德育”的形式化倾向。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仅通过课后提问“你从文中学到了什么品质”进行浅层德育,未能结合文本细节引导学生体验、反思,难以引发情感共鸣。当前语文评价多侧重知识掌握程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道德认知、情感态度缺乏关注,导致德育融合缺乏持续性动力。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1. 从文本主题中提炼价值内核
针对不同文体选择合适的德育切入点:记叙文(如《难忘的泼水节》)通过描写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庆节日的温馨场景,可引导学生在感受民族情谊中体会“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以科学数据和生动描述展现地球的脆弱性,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又能自然渗透“珍爱资源、守护家园”的环保意识;古诗(如《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细腻描写,可结合“临行密密缝”的细节赏析,让学生在体会母爱深沉的同时,培育“感恩父母、回报亲情”的自觉。
2. 关注语言细节中的道德密码
在《司马光》教学中,除“持石击瓮破之”的动作描写外,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背景描述,对比“众皆弃去”与“光持石击瓮”的行为差异,在品读中感受司马光“临危不乱、主动担当”的品质;在《掌声》教学中,不仅聚焦“骤然间响起了掌声”“经久不息”等语句,还可引导学生分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到“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的变化,通过关键词句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尊重与鼓励”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使德育扎根于语言文字的细微品读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德育渗透
1. 情境教学:在体验中内化道德情感
教学《西门豹治邺》时,除角色扮演“破除迷信”场景外,可增设“古今对话”环节:让学生以“邺地百姓”身份给西门豹写一封感谢信,或模拟“记者采访”讨论“如何用科学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反对愚昧、尊重科学”的认知;学习《秋天的怀念》时,借助多媒体再现母爱场景后,可设计“我的亲情故事”分享环节,让学生结合“母亲悄悄躲出去”“眼圈红红的”等细节,讲述自己与父母的暖心瞬间,在情感共鸣中将“感恩亲情”从文本认知转化为生活自觉。
2. 读写结合:在表达中深化道德认知
设计“生活观察日记”时,可细化主题为“校园里的互助瞬间”“社区里的暖心举动”,引导学生用描写性语言记录细节(如“同桌帮我捡起掉落的笔时,手指蹭到了桌角”),并在日记后附“我的感悟”,培养学生捕捉善意、理解他人的同理心;开展“给英雄写封信”活动时,除给狼牙山五壮士写信外,可拓展至“给身边的英雄写一段话”,如写给社区志愿者、消防员等,让学生在书信写作中明白“英雄精神就在日常”,将爱国精神与生活实践相联结。
(三)完善评价机制,保障融合效果
1. 过程性评价:关注道德成长轨迹
建立“德育成长档案袋”时,除收录感悟日记、课堂发言外,可增加“行为观察记录表”,由教师每周记录学生在课间互助、小组合作等场景中的具体表现(如“主动帮助同学讲解题目”“在小组讨论中耐心倾听他人观点”);同时附上学生的“自我反思卡”,引导学生定期回顾“这一周我做到了哪些品德行为”,通过纵向对比(如对比开学初与期中的表现),直观呈现学生在“尊重他人”“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成长轨迹。
2. 多元化评价:拓宽德育评价维度
学生自评可设计“品德小雷达”量表,让学生从“友善”“诚信”“担当”等维度进行星级自评,并附具体事例说明;同学互评可采用“优点卡”形式,让小组成员写下“我发现他在 XX 活动中表现出的美好品质”,如“在课本剧表演中,他主动让给同学更重要的角色,体现了谦让”;教师评价则结合课堂表现与档案袋材料,侧重“进步幅度”而非“绝对水平”,例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肯定其“从不敢发言到主动分享感悟”的突破,让评价真正成为德育的“助推器”。
三、融合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德育标签化”
融合需立足语文本体,不能脱离文本强行灌输道德教条。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应先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的“苦难与温暖”,再自然延伸至“关爱他人”的主题,而非直接说教“要帮助穷人”。
(二)兼顾学段差异
低年级侧重“情感启蒙”,如通过《小公鸡和小鸭子》培养互助意识;高年级侧重“价值辨析”,如结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讨论“正确看待评价”,使德育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四、结论
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文以载道”传统的当代延续。教师需以教材为基、以学情为本,通过深度挖掘、创新方法、完善评价,让德育如春雨般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根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3] 王宁 .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