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急救中溺水人员的处置方法探讨
孙伟博
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2
0 引言
溺水是指人体淹没或浸泡在液性介质中,导致呼吸道被液体堵塞或因喉痉挛引发窒息,进而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的急性危重症。在溺水救治中,“黄金急救时间”通常为溺水后 4-6 分钟,在此期间能否实施科学规范的现场急救,直接决定患者的生死与预后 —— 及时有效的现场处置可使溺水者复苏成功率提升 3-5 倍,而延误 1 分钟,生存概率将下降 10% 左右。因此,明确溺水人员现场急救的标准化处置方法,对降低溺水致死致残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溺水人员现场急救的核心处置方法
1.1 现场安全与初步评估
1.1.1 确保救援安全
施救者首要原则是“安全第一”,避免盲目下水。若不具备专业救援能力,应优先借助工具(如竹竿、绳索、救生圈)进行岸上施救,或呼叫专业救援人员,防止自身陷入危险导致“连环溺水”。
1.1.2 快速生命体征评估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立即置于坚硬平坦地面,迅速判断意识(轻拍双肩呼喊)、呼吸(观察胸廓起伏,时间不超过 10 秒)、脉搏(触摸颈动脉,位置在喉结旁开 2 厘米处)。根据评估结果,分为“有生命体征”与“无生命体征”两类,采取差异化处置措施。
1.2 分场景核心急救措施
1.2.1 无生命体征(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
针对此类情况,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
开放气道(A):溺水者常因呕吐物、泥沙堵塞气道,需先清除口腔异物(用手指缠绕纱布或衣物,抠出可见异物),再采用“仰头提颏法”打开气道 —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按压额头,使头部后仰,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头部过度后仰,防止颈椎损伤)。
人工呼吸(B):施救者捏住患者鼻翼,用嘴完全包裹患者口唇,缓慢吹气(持续 1-2 秒),观察胸廓是否起伏;吹气后松开鼻翼,让气体自然排出,每次吹气量约 500-600 毫升,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肺损伤。若患者牙关紧闭,可采用“口对鼻呼吸”,需注意密封鼻腔。
胸外按压(C):双手掌心交叠,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双臂垂直于胸壁,以每分钟 100-120 次的频率按压,深度为 5-6 厘米(成人标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 1:1,确保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需注意,溺水导致的心脏骤停多为“窒息性骤停”,应遵循“30 次按压 +2 次人工呼吸”的循环模式,无需等待除颤仪,直接启动 CPR。
体外除颤(D):若现场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 CPR 进行中立即取来使用 —— 贴好电极片(按仪器提示操作),让所有人远离患者,仪器自动分析心律,若提示“建议除颤”,立即按下除颤按钮,除颤后继续进行 CPR,直至患者恢复生命体征或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1.2.2 有生命体征(有意识、有呼吸、有脉搏)
针对此类情况,应侧重并发症预防与体位护理。
体位管理:采取“侧卧位”(复苏体位),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抬起下颌,防止呕吐物、分泌物误吸导致窒息。避免采用“头低脚高”体位控水 —— 研究表明,传统“倒挂控水”不仅无法有效排出肺部积水,还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颈椎损伤,甚至延误 CPR 时机,已被现代急救指南明确摒弃。
保暖干预:溺水者多伴随低体温(核心体温 <35‰ ),低体温会加重心脏负荷、抑制呼吸中枢,需立即擦干身体,用干燥衣物、毛毯包裹,重点保暖头部、颈部、躯干等核心部位,避免暴露皮肤,但无需采用“烤火、热水浸泡”等高温复温方式,防止血管扩张引发休克。
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变化,若出现呼吸变浅、意识模糊、口唇发绀等症状,立即转为 CPR 模式,同时呼叫急救电话,告知救援人员溺水时间、地点、已采取的急救措施。
1.3 特殊人群溺水的急救要点
儿童、老年人因生理特点特殊,溺水后的损伤机制与急救需求与普通成人存在差异,需针对性调整急救策略。
1.3.1 儿童溺水急救
儿童(尤其是 5 岁以下)体重轻、器官发育不完善,溺水后缺氧损伤进展更快,且对按压、通气的耐受性较低。急救要点包括:
通气与按压适配:人工呼吸时,需根据儿童年龄调整吹气量(1-3 岁约300 毫升,4-6 岁约 400 毫升),避免过度通气;胸外按压采用“单手掌根”(1-8岁)或“双指按压”(1 岁以下),按压深度为胸廓厚度的 1/3(约 4-5 厘米),频率保持每分钟 100-120 次。
减少二次损伤:儿童颈椎脆弱,开放气道时头部后仰幅度不宜过大,以“下颌微抬、气道通畅”为宜;转移时需保持身体水平,避免拖拽颈部。
1.3.2 老年人溺水急救
老年人多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溺水后易诱发原有疾病急性发作,且恢复能力差,急救时需兼顾“生命支持”与“基础疾病管控”:
基础疾病考量:若老年人佩戴起搏器,使用 AED 时需确保电极片与起搏器距离 >10 厘米,避免干扰起搏器功能;若有严重骨质疏松,胸外按压时需控制力度,避免肋骨骨折(可适当降低按压深度至 4-5 厘米),但需保证按压有效性。
并发症预防:老年人吞咽功能减弱,呕吐误吸风险高,即使有生命体征,也需持续保持侧卧位,定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同时,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变化,若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胰岛素),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按需使用。
2 溺水现场急救处置的现存问题
2.1 公众急救能力不足
据国内调查,仅 15% 左右的公众接受过系统急救培训,多数人对“CPR操作步骤”“是否需要控水”等核心问题存在认知误区,导致现场不敢施救或施救方法错误,错失黄金急救时间。
2.2 现场急救设备缺失
在河流、湖泊、泳池等溺水高发区域,AED、救生圈、急救箱等设备配备率不足 30% ,部分场所虽有设备,但缺乏维护导致无法正常使用,限制了高级生命支持措施的实施。
2.3 多部门协同不畅
现场急救、转运、医院救治的衔接存在断层,急救电话接通后,救援人员到达时间受交通、地理位置影响较大,且缺乏对现场施救者的远程指导机制,导致处置流程碎片化。
3 优化溺水现场急救处置的策略
3.1 强化全民急救科普培训
将溺水急救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在社区、企业、景区开展免费 CPR实操培训,结合短视频、模拟演练等形式,重点纠正“控水”等错误认知,提升公众“敢救、会救”的能力。
3.2 完善急救设备配置
在溺水高发区域强制配备 AED 与急救箱,明确管理责任单位,定期开展设备检查与维护,同时在设备旁设置图文操作指南,降低使用门槛。
3.3 构建协同救援体系
建立“现场施救者 - 急救中心 - 医院”的联动机制,开通急救电话“视频指导”功能,让专业人员远程指导现场急救;优化急救车辆调度,缩短偏远地区救援时间,实现“现场急救 - 转运 - 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
4 结论
溺水人员的现场急救处置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核心在于“快速评估、科学施救、精准干预”—— 通过规范的 CPR 操作、合理的体位护理与保暖措施,可最大限度降低窒息与低体温带来的损伤。当前,公众急救能力不足、设备缺失等问题仍制约着急救成功率,需通过强化培训、完善设备、构建协同体系等措施持续优化。未来,只有推动“全民参与、多方协同”的急救模式,才能真正提升溺水现场急救的有效性,减少意外死亡与致残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