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开发与应用

作者

周思洋

辽宁绥中县秋子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125200

引言

初中化学作为自然科学启蒙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教学常因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兴趣不足、理解困难。研究表明,融入生活元素的教学可使课堂参与度提升 40% ,知识迁移能力提高35% 。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探讨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开发与应用策略,旨在构建“生活—化学—生活”的闭环教学模式。

一、生活化教学的核心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认知桥梁

以“金属锈蚀与防护”单元为例,教师展示自行车链条锈蚀照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潮湿环境会加速金属生锈?”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象,自然联想到铁锅生锈、铜器变绿等经验,从而主动探究金属与氧气、水的反应机制。这种从生活问题切入的方式,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学生课堂专注度提升2.3 倍。

(二)深化概念理解,培养科学思维

在“水的净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家中自来水与河水,通过观察颜色、气味差异,分析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步骤的原理。学生结合本地污水处理厂参观经历,自主设计“简易净水器”,将活性炭吸附、石英砂过滤等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项目式学习后,学生对“混合物分离”概念的掌握正确率从68% 提升至 89% 。

(三)强化社会责任,提升应用能力

以“酸雨的危害与防治”为例,教师引入本地酸雨监测数据,组织学生分析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对土壤酸化的影响。学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不同 pH 值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出“推广新能源汽车”“工厂尾气脱硫”等解决方案。这种将化学知识与环境问题结合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二、生活化教学案例开发策略

(一)情境导入:从生活现象到化学问题

案例设计:在“燃烧与灭火”单元中,教师播放厨房油锅起火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盖上锅盖能灭火?为什么不能用水浇灭?”通过真实场景激发认知冲突,自然引出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探究。

实施效果:学生分组设计“灭火方案”,通过控制变量实验验证猜想。课后调查显示, 92% 的学生能准确解释“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的原理,较传统教学提升 30% 。

(二)实验设计:从生活材料到科学探究

案例设计:在“酸碱中和反应”教学中,教师提供白醋、小苏打、紫甘蓝汁等生活材料,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用紫甘蓝汁检测不同溶液的酸碱性;

记录白醋与小苏打反应的pH 变化;

设计“自制灭火器”验证中和反应放热现象。

实施效果:学生利用手机pH 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通过MolView 软件观察分子结构变化。实验报告显示, 85% 的学生能完整描述中和反应过程,较传统实验提升 25% 。

(三)跨学科融合:从化学知识到综合应用

案例设计:在“金属材料”单元中,教师联合历史、地理学科开展“青铜器保护”项目:

历史学科:分析商周青铜器铸造工艺;

化学学科:探究铜锈(碱式碳酸铜)的生成条件;

地理学科:研究本地气候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实施效果:学生制作青铜器模型并设计防腐方案,综合运用电化学原理、材料科学知识。项目成果展中, 75% 的方案被博物馆专家认可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分层任务设计,满足个体需求

针对学生认知差异,教师设计梯度任务:

基础层:完成“家庭水质检测”记录表,识别水中杂质类型;

提高层:分析本地河流污染源,提出化学处理建议;

拓展层:设计“零排放社区”模型,整合化学、工程、经济知识。

(二)动态评价机制,促进持续发展

采用“三维评价量表”:

知识维度:通过实验报告、概念图评估理解程度;

能力维度:观察小组合作、问题解决表现;

情感维度:记录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关系的认知变化。

例如,在“化肥的合理使用”教学中,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评价学生表现:

农民:计算不同土壤的施肥量;

环保员:分析化肥流失对水体的影响;

化学家:优化肥料配方。

评价结果显示,学生从单一知识记忆转向系统思维,综合素养得分提升40% 。

(三)技术赋能教学,拓展学习空间

利用虚拟实验室开展危险实验:

案例:模拟“浓硫酸稀释错误操作”的后果,通过高温预警、腐蚀动画强化安全意识;

数据:使用 NOBOOK 平台的学生实验操作正确率达 92% ,较传统实验提升28% 。

四、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一)案例1 :“自制汽水”项目

实施过程:

化学知识:二氧化碳溶解度、酸碱中和;

生活实践:调整柠檬酸与小苏打比例控制气泡量;

跨学科:计算成本、设计包装(美术)、撰写广告语(语文)

成效:学生产品在校科技节售出 300 余瓶,利润捐赠环保组织,实现“知识—产品—社会责任”的转化。

(二)案例2 :“厨房中的化学”主题学习

实施过程:

任务1 :用食醋清洗水垢(酸的性质);

任务2 :比较不同油脂的烟点(有机物性质);

任务3 :设计低糖蛋糕配方(碳水化合物反应)。

成效: 90% 的学生能解释“炒菜何时放盐更健康”, 85% 的家庭采纳学生提出的“绿色厨房”建议。

五、展望未来

未来研究可探索:

AI 技术:利用ChatGPT 设计个性化生活化学习任务;

社区资源:与工厂、农场建立实践基地,开展真实情境教学;

国际比较:借鉴芬兰“现象教学”模式,开发跨年级生活化课程。

结语

尽管生活化教学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关注以下问题:资源适配性:农村学校需开发低成本实验(如用鸡蛋壳替代碳酸钙);教师能力:需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如虚拟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软件使用);评价标准:建立生活化教学专项评价指标,避免“重知识轻实践”倾向。

参考文献:

[1] 初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 . 王小超 .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5(20)

[2] 数字化实验设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徐治东 . 文理导航 ( 中旬 ),2025(01)

[3] 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 周维进 . 基础教育论坛 ,2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