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研究
郭萍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青岛 266106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迭代,信息传播的载体、路径与效率发生颠覆性变革。其便捷化的获取方式、精准化的内容推送、多元化的资源供给模式,已深度渗透至思政教育领域,为传统思政教学注入全新动能,推动思政育从“单向灌输”向“互动浸润”、从“线下为主”向“双线融合”的革命性转型 [1]。2021 年,中央出台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2]。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现实图景、瓶颈成因、内容拓展、实践进路等做出比较具体的探讨,从而形成人工智能视域下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理论图景和实践向度的雏形。
一、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
智能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思政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样态,正成为新时代育人体系的重要创新方向。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打破了传统课程思政的时空限制与单向传播模式。通过智能算法对学生思想动态、学习行为的精准分析,可实现思政内容的个性化推送与即时反馈,让思政教育更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能打造沉浸式思政场景,增强教育感染力。这种新形态不仅丰富了课程思政的载体与方法,更能精准对接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思想素养要求,助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正确价值观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现实图景。
当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已积极探索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但其研究多集中于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模式构建层面,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地并形成可推广案例的成果相对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迎来新契机,但现有研究中,立足人工智能视域探索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成果仍较为稀缺,难以满足智能化时代高职人才培养对思政教育的新需求。因此,本文研究范围聚焦人工智能视域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瓶颈成因。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推进中的现实难题与智能时代下的教师能力新要求,将从课程重构、研究侧重、效果量化及教师素养四方面展开,让问题与需求更清晰。
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一方面,高职院校高等数学与课程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挖掘难度较大,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从数学概念、定理推导、实际应用等环节中精准提炼思政内涵,再以此为基础重构教学设计,涉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多维度调整,整体课程重构工作复杂且艰巨。另一方面,当前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明显侧重,多数资源与研究集中于专业课领域,针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这类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思政研究相对匮乏,缺乏可借鉴的成熟经验与模式。
此外,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量化评估体系尚未完善,难以通过具体数据客观衡量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塑造、职业素养提升的实际作用,这也导致许多院校在推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时动力不足,现有实施案例数量有限。而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学教师不仅需掌握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以实现智能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还需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与过硬的政治素养,才能确保思政元素的精准融入与价值引领的正确方向。
四、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内容拓展。
首先,构建多维度调研体系,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三重方式开展实证研究:文献分析,梳理国内外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问卷调查,覆盖不同院校、专业的高职学生,聚焦其对数学课程思政的认知度、参与意愿及需求偏好;深度访谈,针对数学教师、思政教师及教学管理者,了解课程思政实施中的痛点与经验。随后系统整理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工具提炼现阶段存在的核心问题,如思政元素融入生硬、学生参与度低等,为后续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坚实的现实依据与数据支撑。
其次,优化课程思政设计体系。深入研读国家及教育部门关于课程思政的推行标准,结合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立足高职数学工具性、应用性特点与人工智能时代特色,从课程目标、课程编排、课程案例、课程实践四大维度逐一完善思政设计:课程目标增加“价值引领”维度,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融入知识目标;课程编排按“数学知识模块 + 思政主题”重构内容逻辑:课程案例选取数学史中的爱国科学家事迹、数学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等素材;课程实践设计校企协同的思政实践项目,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精细融合。同时,围绕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目标重构、考核评价优化等关键环节,搭建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确保教育效果可衡量、可提升。
最后,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路径创新。从三个维度推进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路径突破:多维度定位育人职能,利用AI 技术分析学生思想动态,精准匹配数学知识与思政育人点,实现“因材施教”;多角度拓宽育人范围,借助AI 虚拟仿真技术创设思政教学场景 [3],如模拟数学家攻克难题的过程,延伸课堂育人边界;多广度深化育人机制,构建AI 驱动的“教师——学生—平台”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智能平台推送思政学习资源、跟踪学生成长数据,持续优化育人策略,切实推动高职数学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五、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路。
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探索并实践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新路径,需从“技术赋能”与“思政育人”双维度构建实践框架 [4]。一方面,依托 AI 技术搭建智能化教学支撑体系,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与思想动态,精准挖掘函数应用、概率统计等数学模块与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的契合点,实现思政元素的个性化推送;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还原数学史上科学家攻坚克难的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科学精神。
另一方面,将 AI 工具融入教学实践环节,设计“数学建模 + 思政主题”的实践任务,如指导学生用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乡村振兴中的经济问题,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技术赋能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落地见效。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不仅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变革契机。本文聚焦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系统梳理人工智能视域下课程思政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深入剖析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在目标契合、内容融合、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内在联系。通过构建融合模型、开发教学案例等实践探索,为“人工智能 + 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提供了可借鉴的融合路径与操作范式,有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实践,助力提升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崔正贤 , 马万利 .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12)33-36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S]. 光明日报,2021-7-13(01).
[3] 刘新琦 . 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创新发展 : 必要性、可能性及其优化路径 [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07).
[4] 吴满意 , 高盛楠 .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 理论内涵、核心指向与实践进路 [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4).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思政研究项目 SXH202418,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郭萍(1981—),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统计分析及思政育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