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唐丽甜
耒阳市第四中学 421800
一、引言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传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不断变革与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与优势
(一)必要性
1. 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在生物课堂中融入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 满足生物学科特点要求
生物学科涉及众多微观结构、复杂生理过程以及抽象的生态系统等内容,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机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直观理解,而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些抽象、微观的知识形象化、可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二)优势
1. 丰富教学资源
借助互联网,教师可以获取海量的生物教学素材,包括高清图片、动画视频、科研成果案例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从专业生物网站上下载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动态。
2. 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生物体内的环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像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利用动画展示血液在心脏、血管中的流动路径,比单纯的文字讲解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3. 优化教学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布置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和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主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熟练,仅能运用一些基本的课件制作工具,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如运用专业软件制作复杂的生物模型动画、开展在线互动教学等,限制了融合的深度。
(二)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传统教学优势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度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堂课都在播放视频、展示课件,忽略了传统教学中师生面对面交流、引导学生思考等优势,导致课堂教学沦为“电子灌输”,学生缺乏深度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机会。
(三)教学资源整合不到位
虽然网络上生物教学资源丰富,但教师缺乏有效的筛选、整合能力,导致资源堆砌,未能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影响融合效果。
(四)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难以全面衡量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融合后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提升等方面的评价不够完善,不利于持续改进融合策略。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涵盖多媒体课件制作进阶技巧、专业生物软件(如 3D 生物建模软件)的使用、在线教学平台的操作等,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教学需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发挥传统教学互补优势
1.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在讲解生物概念时,先通过传统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再利用动画演示加深理解;在课堂讨论环节,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避免一味依赖信息技术,保证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思维的碰撞。
2. 把握使用时间和频率
要控制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多占用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如一节 45 分钟的课,多媒体展示时间控制在 15 - 20分钟左右,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做实验等活动。
(三)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1. 筛选优质资源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从众多网络资源中筛选出与教学重
难点紧密相关、质量高的资源。如在教授“细胞呼吸”时,筛选出清晰展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不同阶段的动画视频,而摒弃那些过于复杂或简单、不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源。
2. 自制教学资源
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可以自制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如针对本校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制作专项讲解视频,或者利用 3D 建模软件构建本地特色生物的模型,增强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1. 多元化评价主体
除了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例如在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生物项目(如制作生物科普网页)后,小组成员先自评在项目中的贡献和学习收获,再互相评价,最后教师综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多维度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物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量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比如在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知识的掌握时,同时评价学生是否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生态系统相关资料,以及在小组讨论中能否积极参与、提出合理观点等。
结论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提升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尽管目前在融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资源以及优化评价体系等实践策略的实施,能够不断改进融合效果,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高中生物教学。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持续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不断探索创新融合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生物教学的更高要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谭金花 , 庞毅 .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融合的策略探讨 [J].中学生物教学 , 2024(26):64-66.
[2] 程慧.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J]. 安徽教育科研,2024(15):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