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王雪梅
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23级美术一班 610000
摘要: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 “新课标”)新版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规范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对核心素养做出了一些调整。过去的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为: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现转变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艺术新课标导向下,核心素养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加强对核心素养的重视,进而将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美术教育;核心素养
引言: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关键期,也是学生艺术的启蒙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个阶段的儿童身心和心理都在不断发育,所以此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注意培养其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2022版艺术新课标分析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艺术教育更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1]。2022年版艺术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在艺术新课标中,强调艺术教育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美术核心素养
美术核心素养是指学习者在掌握美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后产生的对美术领域的认识,想象、思维、表现、创造、审美、评鉴以及人际关系交流等认识与技能,以及伴随的情感、意志、心态和个性化素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2022版艺术新课标下有所变革,课标由美术变为艺术,《艺术课程标准》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2]。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艺术课程四个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三、基于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培育探究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需要通过思考、观察、感受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这种多维度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分析思考能力等。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绘画、设计、构图等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也需要学生思考和创造能力的支撑[3]。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是学生艺术启蒙阶段,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形象思维,但在抽象思维方面则相对薄弱,这便影响了小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程度。部分教师没有综合考虑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与认知特点,导致教学内容十分枯燥且单一,难以使学生对美术学科提起学习兴趣,是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严重制约。小学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美术视野
美术课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学科,应该注意对学生美术视野的拓展,让学生不只是从书本当中学习美术,更要在书本以外认识到更多的美术作品。因此教师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馆、博物馆,观摩美术馆等,可以让学社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能够深刻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引起情感共鸣,利于对学生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跨学科交流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仅仅关注到本门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跨学科交流学习,没有认识到多元文化的交流性。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化学知识教授颜料的制作和使用,让学生了解颜料的成分和烘干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美术创作的细节和技巧;也可以结合语文课程,带领学生深入鉴赏《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清明上河图》等绝世佳作,共同领略古人的审美意境,了解古人的生活与审美趣味。教师还可以将“二十四节气”“五行”“天人合一”等经典文化概念融入美术作品的讲解中,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启发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4]。
(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扮演着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角色,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和探索知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包括小组讨论、实验、项目研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扮演着积极的学习者角色,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
综上所述,新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教师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改进。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情境,要能够利用生动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营造,这样的美术课堂才能是有趣的、高效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强化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石生.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应用具身教学法的策略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3, (22): 172-174.
[2]鲍梦婕.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难点及其对策探究 [J]. 小学生(上旬刊), 2023, (11): 55-57.
[3]李柯欣,王刚. 浅谈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J]. 少儿美术, 2023, (10): 33-34.
[4]朱兆婷. 新课改下小学美术高效教学策略 [J]. 文理导航(上旬), 2023, (10): 43-45.
[5]齐金滢. 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3, (18): 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