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西藏群众文化的传播与创新研究
格桑拉姆
达孜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机关 西藏拉萨 850000
一、引言
西藏群众文化根植于雪域高原的历史土壤,涵盖民间歌舞、传统节庆、手工技艺、民俗礼仪等多元内容,是西藏各族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西藏独特文化魅力、传递民族精神的核心媒介。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传统以线下活动、口头传承、纸质媒介为主的西藏群众文化传播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代文化传播的高效性、广泛性与互动性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新媒体优势激活西藏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实现其有效传播与创新发展,成为当前文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新媒体背景下西藏群众文化传播的现状
(一)传播渠道逐步拓宽,但覆盖深度不足
近年来,西藏地区加快推进“数字西藏”建设,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4 年,西藏网民规模突破300 万,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超过 75% ,为群众文化新媒体传播奠定基础。目前,西藏群众文化已初步借助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社交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平台(如淘宝直播、抖音直播)进行传播,例如“西藏非遗”官方账号通过短视频展示唐卡绘制、藏戏表演等内容,累计播放量超 5 亿次。但从覆盖深度来看,偏远农牧区网络信号较弱、老年人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不足,导致部分群众文化资源仍局限于局部区域,未能实现“全域覆盖”。
传播形式有所创新,但内容同质化明显
相较于传统的“线下展演+电视报道”模式,新媒体为西藏群众文化提供了更丰富的呈现形式,如线下展演、藏语动画、电视报岛等。以西藏那曲赛马节为例,2023 年通过电视报导实现“云端观赛”,吸引超200 万网友在线参与。然而,当前传播内容仍存在同质化问题:多数账号聚焦于布达拉宫、纳木错等知名景点与常见民俗,对偏远地区的小众群众文化(如珞巴族服饰制作、门巴族民歌)挖掘不足,且内容多以“展示”为主,缺乏故事性、互动性设计。
(三)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但文化认同连接薄弱
新媒体打破了地域限制,使西藏群众文化的受众从本地群众拓展至全国乃至全球网友。据抖音平台数据显示,2023 年“西藏群众文化”相关话题的用户中,省外用户占比达 68‰ 。但受众与文化之间的“深度连接”仍显不足:多数用户停留在“浏览”“点赞”层面,对文化背后的历史内涵、价值理念了解较少;部分传播内容为追求流量,过度迎合大众审美,对文化元素进行“碎片化”“娱乐化”加工,反而削弱了群众文化的严肃性与独特性,不利于文化认同的构建。
三、新媒体背景下西藏群众文化传播的优势(一)打破时空限制,提升传播效率
新媒体具有“即时性”“跨地域”特性,可快速传递西藏群众文化内容。例如,西藏日喀则的藏历新年活动,通过微信视频号实时直播,让在外务工的藏族群众同步参与,缓解思乡之情;电视报导可随时观看藏戏表演、藏族锅庄舞教学,打破了传统“线下展演”的时空局限,大幅提升传播效率。
(二)丰富呈现形式,增强文化吸引力
新媒体技术为西藏群众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呈现载体。例如,利用3D 建模技术还原西藏古代壁画,让用户通过手机“沉浸式”欣赏;将藏族民间故事改编为藏语动画短片,在 B 站吸引年轻用户关注;通过直播带货形式,将藏族手工地毯、藏香等群众文化产品与消费结合,既传播文化,又带动经济发展,实现“文化+经济”双效益。
(三)搭建互动平台,促进文化参与
新媒体的“互动性”可激发受众对西藏群众文化的参与感。例如,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我的藏族舞蹈挑战”话题,鼓励用户模仿藏族舞蹈并上传作品,形成“全民参与”的传播氛围;开设藏语书法、唐卡涂色等线上课程,让受众直接学习群众文化技能;通过直播间“留言互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解答网友疑问,拉近受众与文化的距离,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参与”。
四、新媒体背景下西藏群众文化的创新路径
(一)内容创新: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故事化”网址
1. 聚焦小众文化,填补内容空白:加强对西藏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小众群众文化的挖掘,如珞巴族的“刀舞”、门巴族的“木碗制作技艺”,通过纪录片、人物专访等形式,讲述文化传承人的故事,展现文化的独特性与生命力。
2. 融入时代元素,实现“传统+现代”融合:将西藏群众文化与当代生活场景结合,例如设计“藏族元素表情包”“藏式国潮服饰”,将藏语谚语改编为流行歌曲,让传统文化贴近年轻受众审美,增强文化的时代感。
3. 打造文化地址,提升内容辨识度:围绕核心文化符号(如唐卡、藏戏、青稞)打造系列化内容网址,例如推出“唐卡大师的一天”微纪录片、“藏戏角色小课堂”短视频专栏,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载体创新:整合新媒体资源,构建“多平台联动”矩阵
分平台定位,精准触达受众:根据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例如,抖音、快手侧重短视频“快传播”,展示群众文化的直观魅力;微信公众号、知乎侧重“深度内容”,解读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B 站、小红书侧重“互动体验”,推出线上文化课程、手作教程;国际传播各平台也用多种语言介绍了西藏群众文化。
(三)受众连接创新:构建“参与式”传播,强化文化认同
1. 搭建线上社群,形成文化共同体:围绕西藏群众文化建立线上社群(如微信社群、豆瓣小组),定期组织话题讨论(如“我与藏族文化的故事”)、线上活动(如藏语诗歌朗诵比赛),让受众从“个体观看”转向“群体互动”,增强对文化的归属感。
2. 推动“用户生成内容”,激发传播活力:鼓励受众参与西藏群众文化内容创作,例如发起“#我拍的西藏民俗”摄影大赛、“藏语歌曲翻唱”活动,对优质推送内容给予奖励(如非遗文创产品),形成“专业创作+用户创作”的传播生态,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五、结论
新媒体为西藏群众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打破了传统传播的时空限制,丰富了文化呈现形式,增强了受众参与感。但当前西藏群众文化新媒体传播仍存在覆盖深度不足、内容同质化、文化认同薄弱等问题。未来,需从内容、载体、受众连接三个维度推进创新:通过深挖文化内涵、打造IP 实现内容升级,通过整合多平台资源、借力新技术实现载体拓展,通过搭建社群、推动网络实现受众深度连接。只有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才能让西藏群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 丹增. 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20:89-105.
[2] 李娟,张伟.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西藏为例[J]. 新闻界,2022(5):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