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德育功能探讨
柯家雄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春城街道城北小学 529600
引言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其隐性德育功能通过氛围、互动等无形载体,将道德规范融入学生体验,比直接说教更具感染力。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会不自觉接受其中的价值导向,逐渐形成稳定的品德行为。探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德育功能,对丰富德育形式、提升育人实效意义重大,能为学生品德成长提供更贴合身心特点的路径。
一、校园文化活动中隐性德育功能的具体表现
1.1 在活动氛围中渗透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校园文化活动的氛围能悄然渗透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活动氛围由环境布置、参与方式、整体基调共同构成,其传递的价值观会被学生无意识接纳。例如,“红色文化周” 活动中,教室悬挂革命先烈画像,播放红色歌曲,学生在观看红色影片、讲述先烈故事的过程中,虽未被直接要求 “要爱国”,但会被先烈的奉献精神感染,逐渐理解爱国的内涵。又如 “环保创意展”,通过废旧材料制作的艺术品、“节约资源” 的标语,营造出绿色低碳的氛围,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会潜移默化接受环保理念,进而在生活中践行节约行为。
1.2 在互动合作中传递交往准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活动中的互动合作能传递交往准则,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校园文化活动常以小组形式开展,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时,需沟通、分工、包容,这些过程会自然传递尊重、互助等交往规范。比如 “班级合唱比赛”,小组需协商选曲、分配声部、反复排练,过程中难免有意见分歧,学生需学会倾听他人想法、妥协让步,最终达成共识。又如 “科技小组制作航模”,成员需分工负责设计、组装、调试,谁的环节出问题,大家会一起想办法解决,而非互相指责。
1.3 在文化体验中涵养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道德审美素养
文化体验类活动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道德审美素养。这类活动通过诗词、书画、传统技艺等载体,让学生感受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与美学价值。例如 “古诗词朗诵会”,学生在吟诵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会体会到节俭的美德;品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时,能感受友情的珍贵。“传统剪纸工作坊” 中,学生在学习剪纸技巧的同时,会了解到剪纸中 “福”“寿” 图案承载的祈福文化,理解其中的向善寓意。这些文化体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领悟蕴含的道德准则,逐渐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提升道德判断与审美能力。
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隐性德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2.1 借助主题性文化活动,在情境创设中隐含德育导向
主题性文化活动通过创设情境隐含德育导向,是发挥隐性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主题活动围绕特定理念设计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价值引导。例如 “感恩主题班会”,通过播放父母照顾孩子的视频、设置 “写给父母的话” 环节,营造感恩氛围,学生在回忆父母付出的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感恩之心,无需教师刻意强调 “要孝顺”。“诚信考场” 活动,不设监考老师,通过 “诚信承诺书”“同学互信” 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遵守规则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这种情境创设避免了说教,让德育导向融入活动细节,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感悟。
2.2 依托常态化社团活动,在持续参与中强化品德养成
常态化社团活动能在持续参与中强化品德养成。社团活动定期开展,学生长期参与会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认同。比如志愿者社团,学生常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参与社区清洁,在反复的服务中,会从最初的任务式参与,逐渐变成主动关心他人,助人习惯慢慢固化。读书社团每周分享书籍,成员需按时参加、认真倾听他人观点,长期坚持会培养出守时、尊重他人的品质。社团中的规则意识、合作精神,会随参与次数增加而深化,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养,这种持续影响比短期活动更有效。
2.3 通过校园节庆活动,在仪式感中深化价值认同
校园节庆活动借助仪式感深化价值认同,有效发挥隐性德育功能。节庆活动的仪式环节,如升旗、宣誓、表彰等,能通过庄重氛围传递核心价值观。例如 “校庆日” 活动,全校师生齐唱校歌、老教师讲述校史,学生在集体仪式中会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理解 “校训” 的意义。“青年节” 的入团宣誓仪式,学生佩戴团徽、举起右手宣誓时,会感受到责任感与使命感,对 “爱国、进步” 的认同在仪式中强化。仪式感让抽象的价值理念变得具体可感,学生在庄重氛围中受到感染,价值认同更深刻持久。
三、增强校园文化活动隐性德育功能的优化策略
3.1 提升活动设计的德育关联性,确保隐性目标与活动内容融合
提升活动设计的德育关联性,让隐性目标与内容融合,能增强隐性德育功能。活动设计需挖掘内容与德育的内在联系,避免形式与目标脱节。例如设计 “校园才艺展” 时,不仅关注才艺展示,可加入 “幕后故事分享”环节,让学生讲述排练中的坚持与合作,体现毅力与团队精神;“运动会” 除竞技外,设置 “互助奖”,表彰帮助受伤同学的行为,将 “友爱” 融入体育竞技。若活动仅追求热闹,缺乏德育关联,如单纯的游戏活动没有价值引导,则难以发挥隐性功能。只有内容与德育目标紧密结合,隐性功能才能自然显现。
3.2 强化教师的隐性引导作用,在活动指导中传递正向价值观
强化教师的隐性引导作用,在活动指导中传递正向价值观,是增强功能的关键。教师的言行、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活动中,教师不直接灌输道理,而是通过言行示范引导。例如学生因比赛失利沮丧时,教师不说 “要坚强”,而是说 “老师看到你们尽力了,过程中的努力比结果更重要”,传递重视过程的价值观;小组产生矛盾时,教师不评判对错,而是引导 “每个人想法不同,试试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教会包容。教师的这些回应会成为学生处理类似问题的参照,正向价值观在无形中传递。
3.3 构建多元化活动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品德行为的细微变化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品德行为的细微变化,能促进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评价不局限于活动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品德表现。例如评价 “班级话剧表演”,不仅看演技,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主动承担配角、排练时是否耐心帮助同学。通过观察记录、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肯定学生的进步,如 “你这次主动帮同学背道具,很有责任心”。这种评价让学生意识到品德行为被重视,会更主动地在活动中践行良好品德,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论
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在氛围、互动、文化体验中影响学生品德,通过主题活动、社团参与、节庆仪式等途径发挥作用,比显性德育更易被接受。提升活动设计关联性、强化教师引导、完善评价体系,可增强其功能。这种隐性德育为学生品德成长提供自然持久的滋养,对丰富德育形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是校园育人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余志涛.浅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高教学刊,2016,(15):227-228.
[2]李佳书.互动与融合:提升高校直播访谈的教育实效性[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7(11):104-108.
[3]黄亚.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