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实践

作者

牛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五中学

【摘要】在新时期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对人工智能手段进行融合、引入,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学情辅助知识讲解、能力提升和素质发展,使其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良好的作用力。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教学

人工智能技术指的是对人类智能加以模拟而形成的技术,根据用户要求提供相应服务,如,语音识别、文字撰写、程序输出等。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拥有海量信息,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较大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程知识理解、问题探究等环节中进行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成效。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和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软件的具体操作,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导致课堂效果不佳。此外,教学组织无序、教师对此学科不够重视等因素,也影响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研领域的飞速发展,对创新人才更是求贤若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人工智能的融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契机;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意义上看,一是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合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差异,便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在的、独特的创新意识。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面对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将信息技术课程与人工智能融合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创造开放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氛围,拓宽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辅助创意生成,从而为创新思维开蒙启智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探究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深入学习信息技术,掌握人工智能应用的方法,在实践项目中灵活运用人工智能解决信息技术问题,在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发展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二、人工智能辅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实践

(一)激发学生兴趣,强化概念认知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教授课程时,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采取强行灌输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为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借助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优势,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譬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有关于人工智能的新闻的视频,如无人驾驶、无人送餐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科技企业,让学生得以近距离地接触人工智能设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支付、智能管家等,方便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请你们观看眼前的人工智能设备,想一想,这些设备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白“科技改变生活”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此外,教师充分利用高中生善于想象、敢于创新的特点,以“我眼中的人工智能”为主题开展交流会,让学生在会上大胆想象、勇于表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提供AI模型,辅助探究学习

在高中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中,因学生数量过多,每位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无法为每一位学生解答疑惑。因此,学生可利用“计算机知识问答”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课程《基于解析算法的问题解决》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问答”软件,当学生遇到不同的问题时,可将问题输入其中,人工智能技术会自动给出答案。“计算机知识问答”对编程、数据结构、网络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海量信息收集,并根据用户需求输出答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课堂问题。学生在获取相应的信息后,可以为课堂知识探究奠定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鼓励实际应用,提高实践水平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抽象复杂,很难让学生对人工智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德育价值,让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习惯。

以《数据的计算》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这节课中进行桌面实时演示教学,即利用互动投影器,将自己操作的教学画面实时投射到学生的电脑桌面上,使学生一边观看实验操作,一边跟随教师同步实验。在“鸡兔同笼”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函数计算等操作,然后用事先编写的程序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这时,教师先自行操作一遍,双击运行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程序,引导学生比较这一程序与之前讲的表格计算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得出“编程计算与表格计算相比较,前者的效率更高一些”的结论。之后,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行操作程序进行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下台观察每名学生的操作情况,若有学生出现操作困难的情况,应当及时地进行指导。若对某一操作有疑问时,学生可以举手向教师示意,和教师一起进行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最后,教师根据每名学生的操作给出相应的评价。

三、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师资培训等策略,可以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在融合过程中,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只要学校、教师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就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新麒.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探秘人工智能之用人工智能写人工智能"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6):41-44.

[2] 朱建亭.人工智能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4(2):33-35.

[3] 刘春超.大数据人工智能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电脑爱好者(校园版), 2023:94-95.DOI:10.12277/j.issn.1674-702X.2023.1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