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

张雯琪

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 上海 200135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 、民粹主义抬头,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为全 流互鉴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既是应对全球挑战的有效途 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入研究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对于推动全球文明对话、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

要深入理解文明交流互鉴如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这两个概念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及其之间存在的深刻逻辑关联。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个立意高远、层次分明的思想体系。它首先是一个利益共生体。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已经将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紧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荣俱荣、损俱损的命运关联。其次,它是一个责任共担体。它呼吁改革和完善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关系向着更加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最深层次的,它是一个价值共识体。它致力于在不同文明和意识形态之间,培育和凝聚对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并非要抹杀个性,而是在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寻求价值的最大公约数,为全球合作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与道义方向。而达成价值共识,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使命。

(二)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互鉴本身是一 个充满辩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与平等性。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十 明都诞生于独特的历史轨迹与自然环境, 必须建立在所有文明律平等的原则之 越单向度的输出模式。传统的、带有西方中 鉴是双向的、多维的、立体的。它既是东方学 老智慧启迪未来。它是个相互欣赏、相互启 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交流互鉴绝非简单的模仿照 别、吸收、消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和发展 从而激发文明的内生动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演进。

(三)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和动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政治共识与经济合作,更依赖于跨越文明隔阂的心灵沟通与价值认同。文明交流互鉴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建立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动力。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文明交流互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人类文明自诞生之初,便是在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壮大 上的丝绸之路、阿拉伯帝国的百年翻译运动、欧洲的文艺复兴,无不是文 了技术的传播、艺术的繁荣、思想的碰撞与制度的演进,使得各 人类文明多样性背后所蕴含的统性,即对美好生活的共同 并进的事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合法 文明停滞甚至衰落,而开放与互鉴则往往催生创新与繁荣。人类命运 这种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与时代性升华。

此外,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消除文明之间的隔阂与认知偏差,从而为共同体建设筑牢社会心理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首先需要解决“文化认同”问题,只有当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对彼此的文化产生理解与尊重,才能突破“地域本位”“民族本位”的局限,形成“类本位”的共同体意识。而文明交流互鉴正是培育这种文化认同的核心路径,其通过消解文明隔阂、强化文化共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二,文明交流互鉴为 精神动力 “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 的对话与借鉴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 制度安排与物质基础,更离不开广泛而深厚 体发自内心的归属感与共情力。通过倾听、理解与 、审美与伦理观念中达成共鸣,从而涵养 的共同体意识。这种情感上的联结与 应对全球性挑战凝聚起广泛的民意基础与社会力量, 人 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和自觉行动。

更进一步,一个多元共存、相互借鉴的全球文化生态,有助于形成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协作环境,推动知识、技术、人才等关键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进而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

第三,文明交流互鉴汇聚了 同体的价 泛交流和深层互动能够促进价值共识的凝聚,从而为人类命运 明体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关乎人类整体利益的 普遍渴望,往往表现出深层的价值共通性,这是全 别并激活这些“文明的公约数”,将之转化为联结 得以阐释其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人类 共识的共通性,亦能在包容差异的基础上拓展对这 聚全球公民意识的精神纽带。

文明交流互鉴既是打破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的根本路径,也是凝聚价值共识、培育情感联结的核心载体。唯有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实践抓手,持续深化跨文明对话与合作,才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价值支撑与情感纽带,最终实现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的共同体愿景。

二、文明交流互鉴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尽管文明交流互鉴意义重大且前景广阔,但在当前的国际现实中,推动这一进程依然面临着多重严峻的、深层次的挑战与障碍。清醒地认识这些梗阻,是寻求有效破解之道的基本前提。(一)“文明冲突论”的思维定式与意识形态偏见

首要的障碍来自于根深蒂固的“文明冲突论”思维与僵化的意识形态偏见。尽管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学术层面存在巨大争议, 但其将复杂的国际政治简化为几大文明板块之间必然对抗的简化论思维,却深刻地影响了许多西方政治精英和 之紧密相伴的是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某些国家习惯于将自身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 s 视为“普世”的、唯一的“真理”,对于不同于己的道路选择,动辄采取污名化、妖魔化的手段,大肆渲染各种版本的“威胁论”,严重毒化了国际社会健康开展文明对话的空气,制造了巨大的信任赤字。

(二)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与文化霸权

其次,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与文化霸权,在全球知识生产和传播体系中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自近代以来,凭借其在经济领域的长期领先地位,西方世界逐步构建起在知识体系、话语权与媒体传播能力等方面的支配性优势。主流的历史叙述、社会科学理论乃至新闻评价标准,往往深深植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框架与认知范式。在这一语境下,诸多非西方文明的历史贡献常常被淡化或忽略,其当代的实践与探索常常被置于由西方设定的坐标系和话语体系中进行评判和衡量。这种话语权力的不对称,导致非西方文明在全球性的文明对话中时常处于“被表述”“被定义”的失语状态,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话语平等,即便发声也容易被曲解或边缘化,甚至消音的风险,从而难以推动真正对等、开放的文明交流。

同时,西方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使一部分人衍生出“西方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等意识形态偏见,他们认为西方文明是最优越的文明,其他文明都应该向西方文明学习和靠拢。这种观念不仅扭曲了文明多样性共存的价值现实,也严重阻碍了不同文明间平等、互鉴的对话进程,进一步加深了文明间的隔阂与对立。

(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冲击

近年来,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在全球范围泛滥成灾。这些思潮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反对全球化和国际合作,主张贸易保护主义和移民限制。这种思潮的兴起,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受到了严重阻碍,也对文明交流互鉴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这不仅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减少了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机会。

(四)文化同质化风险引发了强烈的认同焦虑

第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风险引发了强烈的认同焦虑。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商品、资本、人员全球流动的同时,也伴随着以西方消费文化、流行文化为主要模板的“文化全球化”浪潮,麦当劳化、好莱坞化等现象席卷全球。这种强大的文化同质化力量,猛烈冲击着世界各地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化特色与传统,引发了许多社会和群体深刻的文化认同危机。作为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反弹和抵抗,极端本土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排外民族主义乃至原教旨主义情绪得以滋生和蔓延。它们以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追求所谓“纯粹”的民族传统为特征,从另一个极端构成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严重阻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同质化的趋势也在加剧,一些弱势文明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危险。这些问题警示我们,文明交流互鉴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推动和维护。如果任由文明冲突蔓延,不仅会破坏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会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

此外,国家间网络治理政策的差异、科技领域的“脱钩断链”风险,正在制造新的“数字鸿沟”和技术壁垒,从物理层面和信息层面割裂了文明的交流通道,使得跨文化理解面临新的时代挑战。这些挑战相互交织、彼此叠加,使得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文明对话时常陷入“各说各话”、“对话性不足而对抗性有余”的困境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必须找到强有力的现实抓手,穿透这些重重迷雾与坚固壁垒。

三、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面对上述严峻挑战,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绝不能停留于美好的愿景和零星的活动,必须进行系统性的顶设计和多层次、全方位的路径创新,以扎实的步伐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

(一)坚持平等对话,反对文明优越论

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 明都 其独特的存价 音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 和践行平等互鉴的文明观。坚定秉持所有文明一律平等的原则,旗 中心主义。倡导“对话而非独白”的交流模式。交流的目的不是为 了寻求一致,而是学会在差异中共存。在国际交往中,要避免居高临 尊重的对话方式。无论国家大小、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文明交流 奠 的基石, 为深层次的文明互鉴营造良好环境。

唯有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方能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连接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与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携手开创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

(二)倡导开放包容,拓宽文明交流渠道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文明交流互鉴并非意味着文化个性的消解或同质化,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发的繁荣景象。它要求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参与并推多层次、宽领域的文明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多边组织的平台作用。深度参与其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推动教育合作与文明对话等方面的核心议程。深度参与、积极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推动教育合作与文明对话方面的核心事业。尤其应积极支持和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相关研究、保护与文化交流项目,强化其在跨文明对话中的纽带功能。

此外,可通过博览会、展览会、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展示各国的文化特色和风采。通过教育合作、学术交流、人员往来等方式,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文明交流的时空边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明交流互鉴中来。

(三)注重创新驱动,激发文明发展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尊重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文明内涵的持续丰富与外在形式的多样创新。

文明互鉴不仅涵盖文化层面的交流,更应包括思想、科技与制度等多维度的深度融合。我们应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体系间的思想碰撞与灵感交融,推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的涌现。例如,可推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西方环境伦理学说的对话与整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东方智慧的路径选择;又如,将中医的整体辩证思维与西医的精准医疗方法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加包容和谐的医学体系,也可能引领未来医学的重要创新突破。

此外,在科技、人文与社会治理等领域,创新驱动也应成为提升文明交流层次与效果的关键机制。通过建立跨文明合作实验室、国际创新联盟和联合研究计划等方式,系统推动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流动与重组,从而激发新的文明生长点与发展动能。

最终,依托创新驱动的文明交流,不仅能够增强各文明体的自适应性与现代性,也将全面提升人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塑造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文明发展新格局。

(四)利用最新技术成果,为文明交流互鉴赋能增效

面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必须化危 互鉴赋能增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流。 积极建设数字文化交流与共享平台。 术资源库于一体的多语种国际性数字 物馆 R)等沉浸式技术,让世界各地的用户 能够足不 。积极推动建立跨国界、多利益攸关方参与的网 数据安全等议题寻求最大共识,共同努力营造 成为文明交流的桥梁而非壕沟。确保所有文明在全球性的 文化表达权、参与权和话语权。

(五)完善机制保障,强化文明交流实效

建立健全文明交流互鉴的长效机制,是确保其持续深入开展的关键。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 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大力鼓励智库、高校、博物馆、 艺术团体等 体成为文明对话的主力军,建立学者联盟、艺术家交流计划等,形成“官民并举、多方参与 的生动局面。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