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蒙汉翻译中翻译腔问题的成因及消解路径

作者

吴宝成

通辽市科学技术馆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要:蒙汉翻译中,翻译腔问题是常见且复杂的现象。翻译腔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呈现出源语言的结构、用词习惯和表达方式,而失去了目标语言的自然流畅感。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蒙汉翻译中翻译腔的成因,探讨了文化差异、语言结构差异、翻译策略等因素对翻译腔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消解翻译腔的路径。通过对蒙汉翻译中的典型例子进行分析,指出翻译腔的根本问题在于翻译者未能有效掌握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本文最后提出了消解翻译腔的具体策略,包括加强译者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优化翻译策略等。研究表明,克服翻译腔不仅能够提高翻译质量,还能促进蒙汉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关键词:蒙汉翻译,翻译腔,成因,消解路径,语言习惯

引言

翻译腔现象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尤其是在蒙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词汇使用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翻译腔问题尤为突出。翻译腔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结构、习惯或文化的不同,译文未能完美地与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相匹配,导致其呈现出源语言的痕迹,使得译文显得不自然或僵硬。蒙汉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双语翻译形式,涉及到蒙古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转换,翻译腔现象在其中尤为显著。本文旨在探讨蒙汉翻译中翻译腔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消解路径,以提高翻译的自然性和流畅度。

一、蒙汉翻译中的翻译腔表现

蒙汉翻译中的翻译腔现象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上的不自然,包括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句型安排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影響。首先,蒙古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较大,蒙古语语法偏重词尾变化,而汉语则更注重语序,这导致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的句法结构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目标语言的句型构造,进而产生翻译腔。例如,蒙古语中的倒装句式和宾语前置,在翻译成汉语时往往需要调整,但如果翻译者未能做好适当的调整,便会使句子显得不够流畅。其次,蒙古语的词汇表达常常受到源语言习惯的制约,直接翻译到汉语中时,往往无法达到汉语的自然表达,甚至会出现冗余或重复现象,这也是翻译腔的表现之一。

二、翻译腔的成因分析

翻译腔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语言结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首先,语言结构的差异是导致翻译腔的重要原因。蒙古语和汉语的词汇构成、句法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蒙古语更侧重词尾变化和语法关系,而汉语则通过词序和虚词的运用来表达意义,这种结构上的不同使得蒙古语翻译成汉语时容易出现不自然的句子结构。其次,翻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也在翻译腔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翻译者如果对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掌握不够,可能会受到源语言的过多影响,未能将源语言的内容恰当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自然表达。另外,文化差异也往往导致翻译腔的产生。蒙古文化和汉文化在历史、习俗、社会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翻译者在处理涉及文化背景的词汇时,若未能充分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语境,便会出现翻译腔现象。

三、翻译腔的消解路径

消解翻译腔的路径主要涉及提高翻译者的语言能力、增强文化意识、优化翻译策略等方面。首先,翻译者要加强对目标语言的学习,尤其是语言的习惯用法和句型结构。只有在熟练掌握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才能避免过度依赖源语言的结构和词汇,从而减少翻译腔的产生。其次,翻译者应增强跨文化意识,深入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在处理文化特定词汇和习语时,要注重其文化背景,避免生硬的直译。此外,翻译策略的调整也至关重要。翻译者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意译、增补或删减等方法,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从而减少翻译腔的影响。

四、蒙汉翻译中的翻译腔典型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具体的蒙汉翻译案例,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翻译腔的形成机制及其消解方法。以蒙古语中的“байна”一词为例,直译为汉语的“有”或“在”时,可能导致汉语表达不自然,甚至产生歧义。在蒙古语中,“байна”是表达存在、处于某种状态或位置的动词,与汉语的“存在”或“处于”相对应,翻译时如果直接使用“有”或“在”,可能无法传达其准确的语义或语境。例如,“Би гэртээ байна”(我在家)若直译为“我有家”,则既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灵活的调整,将其翻译为“存在”或“处于”,以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此外,蒙古语中的倒装句式也是翻译腔常见的表现之一。蒙古语中的句子结构较为灵活,常常通过倒装来强调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与汉语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在翻译时,若直接将蒙古语的倒装句式照搬到汉语中,往往会导致句子结构生硬,甚至影响句子的可读性。例如,蒙古语句子“Би кино үзэж байна”中的“үзэж байна”倒装翻译成汉语时应调整为“我正在看电影”,而不是直译为“我电影正在看”。通过对这些翻译腔问题的分析和调整,翻译者可以有效消解翻译腔现象,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五、翻译腔的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蒙汉翻译需求的不断增加,翻译腔问题仍然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翻译教育的优化至关重要,特别是要加强对翻译学生的语言和文化能力的培养。翻译者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更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在翻译课程中加入文化背景分析、语言表达习惯比较等内容,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并避免翻译腔的产生。

其次,翻译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翻译工具的使用日益普及。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翻译,开发更加智能化的翻译工具。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蒙汉翻译中的翻译腔问题,深入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和消解路径。翻译腔的成因主要源于语言结构差异、翻译者语言能力的不足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蒙汉翻译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翻译的自然性,导致了翻译腔现象的产生。为消解翻译腔,翻译者需要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平,加强文化意识,灵活运用翻译策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本文提出了有效的翻译策略,如调整句法结构、优化词汇选择、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并展望了未来蒙汉翻译领域的研究方向。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翻译腔问题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解决,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蒙汉翻译的质量,也有助于促进两种语言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马金娥.新世纪内蒙古小说空间书写研究(2000-2020)[D].内蒙古大学,2023.DOI:10.27224/d.cnki.gnmdu.2023.001181.

[2]于敏.新时期以来内蒙古汉语诗歌观念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DOI:10.27224/d.cnki.gnmdu.2020.000414.

[3]韩淑梅.内蒙古民族教育中的“避蒙趋汉”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