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导向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作者

孟海芳

安阳县实验中学455100

摘要:本文探讨了情境导向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情境导向理论的内涵,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识别并归纳出影响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多重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环境以及课程设计等。研究发现,优化这些因素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情境导向;高中语文;教学行为;有效性影响因素

引言

近年来,情境导向教学理念逐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获得重视,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深入探讨情境导向下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能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为推动新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一、情境导向理论概述

1情境导向的基本概念

情境导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情境即学习”。这一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应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过程。通过情境的设置,学习者能够在与实际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进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

情境导向理论强调以下几个关键点:情境的真实性:学习情境应该尽可能贴近实际生活和真实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导向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知识的应用性:通过情境的设计,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情境导向不仅注重课堂学习,也强调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和社会经验的结合,通过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成长。

2情境导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导向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下是情境导向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讲解诗词时,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古代文化背景之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

情境模拟与语言表达:情境导向可以通过模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某一场景或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

跨学科情境创设:语文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结合,创设跨学科的情境。例如,在讲解历史背景相关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课内容,带领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

1 教师因素

1.1 教师的情境创设能力

教师的情境创设能力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学习情境的能力。具备较强情境创设能力的教师,能够通过生动的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复现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来营造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此外,教师应能够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表演、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推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习的转化和应用。

1.2 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素养以及教学策略等多方面的能力。具备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中精准解读教材、分析学生的需求,并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情境导向教学中,教师需具备灵活的教学组织能力,以适应不同情境下的教学需求。

此外,教师的教育心理素养也不容忽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对学习动力的理解,以及对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敏感性,都是提高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的有效性的关键。只有当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

2 学生因素

2.1 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内在驱动力。高昂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在情境导向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相反,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对课堂内容表现出冷漠,难以投入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2.2 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的认知能力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这直接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情境导向教学中,学生需要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究,这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3 教学环境

3.1 教室环境与资源配置

教室环境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场所,其布置和资源配置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有显著影响。一个舒适、整洁、有利于交流的教室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到安全和放松,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桌椅排列,促进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更有效的互动。此外,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书、参考资料和多媒体设备——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

3.2 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当代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尤其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它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教学软件,教师可以生动地呈现文学作品的背景、特色和情感。这种有趣、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刺激他们的思维,促进更深入的理解与讨论。此外,信息技术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灵活地获取知识。

4 课程设计

4.1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精心挑选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主题。选择经典且富有时代价值的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史,更能带领他们思考人性、社会及文化等深层次问题。此外,课程内容应兼顾基础与拓展,既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又要融入地方特色和现代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性和参与感。

4.2 教学活动的形式

教学活动的形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与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形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辩论赛等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活动的目的性与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灵活运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学活动,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课外阅读和讨论,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总结

研究探讨了情境导向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环境和课程设计。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发现教师的情境创设能力、学生的学习动机、良好的教学环境及合理的课程设计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珊珊,王春.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课程问题情境创设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4,38(06):95-99.

[2]邹浩阳.深度学习导向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

[3]吴岚.高中语文情境化命题对教学导向作用的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06):118-123.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情境导向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立项编号:JCJYC24010501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