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戴菁
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需求,探究多元有效教学方法,从情境创设引导学习兴趣、平台构建培养表达能力、支架搭建提升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展开探究。通过分析课堂教学环节中各类引导策略、培养策略与深化策略,归纳总结出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促进思维拓展提升等系列方法体系。融合情境引导、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自主探究精神,提高语文学习效能,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能力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策略
情境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课堂重要导入方式,通过构建富有吸引力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优质情境创设需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含趣味性与探索性,使学生自然而然投入学习过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情境创设中,能够突破传统教学局限,通过声、光、色、影等多感官刺激,营造沉浸式体验。例如教授《夜宿山寺》这篇古诗时,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展示山间夜景图片,播放虫鸣鸟叫声音,点缀星空背景,让学生感受诗中意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人登山、访寺、夜宿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诗歌内容理解。
问题情境设计则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培养探究精神。教师应当针对课文内容设置富有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例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应当提出“詹天佑为何能成功修建京张铁路”这一核心问题,鼓励学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詹天佑精神品质与科学贡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趣味竞赛情境则能够激发学生求胜欲望,增强课堂参与热情。教师应当设计字词接龙、成语大赛、朗读比赛等活动,营造轻松愉快氛围,学生在竞争合作中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二、构建平台展示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策略
构建多元展示平台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策略,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空间与实践机会,从而全面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这种教学策略摒弃传统单向灌输模式,转而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多样化展示情境,激发表达欲望,培养表达能力。展示平台构建应遵循层次性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个体到集体,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课堂讨论平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为学生提供表达观点机会;朗读展示平台则侧重语感培养与情感表达;写作展示平台则通过微写作训练、主题写作、创意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演讲辩论平台则着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逻辑思维;综合实践平台则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采访、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将课内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
以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构建多元表达平台,突破文本局限,提升学生综合表达能力。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各类植物种子照片或实物,激发探究兴趣;导入环节,教师设计“猜一猜这些种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植物”游戏,学生踊跃发言;阅读环节,采用配乐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植物妈妈智慧与伟大,同时设置“植物妈妈为什么要让种子旅行”讨论主题,小组内交流观点。进一步理解课文后,教师组织“植物种子旅行记”创意写作活动,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种子,想象它旅行经历,用第一人称写一段旅行日记。随后开展种子旅行展示会,学生通过小组内讲述自己写作内容,相互欣赏、相互评价。深化拓展阶段,组织“我是小小植物学家”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种子传播方式,记录观察日志,制作简易观察手册。最后通过“植物妈妈智慧博览会”综合展示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讲解、表演、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既加深对课文理解,又培养合作意识与表达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搭建支架提升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化策略
支架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核心策略,旨在为学生构建认知框架,引导学生实现从已知到未知跨越,从而提升综合素养。这种教学方法以渐进性支持方式,让学生在获得适当帮助基础上,逐步实现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阅读支架着眼于培养深度阅读能力,通过预测阅读、批判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等多元策略,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理解走向深层探究;语言支架则注重培养学生语感与表达能力,通过词汇拓展、句式训练与修辞运用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语言准确性与丰富性;思维支架致力于培养高阶思维能力,通过比较思维、因果思维、评价思维与创新思维等多维训练,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文化支架则聚焦人文精神培养,将传统文化元素、多元文化视角、生态文化理念与科学文化精神融入教学过程,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合作支架则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以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教学为例,教师应当综合运用多元支架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人文素养。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设计鲁迅作品探究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为文本解读奠定基础;导入阶段,展示20世纪初农村生活图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读文本阶段,采用整体感知—问题引领—精读细品三步阅读策略,学生初步把握故事脉络后,围绕“文中呈现少年闰土哪些形象特点”核心问题深入阅读;深度解读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忆中闰土形象”与“现实中闰土形象”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社会原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方式,分别体验少年闰土与成年闰土的内心感受,加深对人物命运理解。文化探究环节,组织百年中国农村变迁主题讨论,将文本与现实联系,理解时代进步意义;语言赏析环节,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精彩语句,感受鲁迅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结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平台构建培养表达能力、支架搭建提升综合素养这三大教学策略形成有机整体,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效教学方法探究应立足课程特点与学生发展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关注教学环节与学习效果评估。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优化教学资源与环境,构建情感互动、能力展示与素养提升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实现语文教育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辉.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方法探究[J]. 中外交流,2021,28(3):774.
[2] 张珍.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 新课程·上旬,2015(8):335.
[3] 于媛媛.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