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实验资源包在初中化学课后延伸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毕晓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海南外国语学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海南外国语学校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正逐步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课内限制走向课外拓展,家庭实验资源包为课后延伸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当前初中化学教学面临实验课时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课后延伸教学模式。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家庭实验资源包在初中化学课后延伸教学中应用策略与实施路径,希望能够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技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一、家庭实验资源包应用内容与课后延伸教学模式应用形式
基础知识实验模块围绕教材重点章节设计,如物质变化观察、氧气制取探究、溶液酸碱性测定等确保与课程标准紧密衔接。生活应用实验模块聚焦日常现象,包括食品中添加剂检测、家庭清洁剂成分分析、植物色素提取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化学原理。创新探究实验模块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开放性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安全环保模块强调实验操作规范与废弃物处理方法,培养环保意识与责任感。每个实验包内配置实验器材、安全防护用品、实验指导手册、评价反馈表等以此确保实验可行性与安全性。
课后延伸教学模式应用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线上指导形式利用微信群、学习平台等网络工具,教师进行远程指导学生上传实验视频或照片,展开实时互动讨论。线下展示形式通过定期组织化学实验秀活动,学生分享家庭实验成果,促进同伴学习。家校协同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实验过程,既增强亲子互动又提高家长科学素养。实验成果转化形式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制作成科普手册、实验视频等作品,在校园科技节展示。探究小组合作形式组建跨班级实验小组,开展主题研究项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师采用混合评价机制,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参与确保教学效果。
二、家庭实验资源包应用过程与课后延伸教学模式应用步骤
教师需要进行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了解学生家庭实验条件、安全保障情况、学习兴趣等基础信息为资源包设计提供依据。展开内容规划教研组成员共同研讨,确定与课程标准匹配实验主题,设计难度递进实验方案,制定评价标准与反馈机制。开展资源整合筛选安全可行实验项目,编写通俗易懂实验指导书,准备便于获取实验材料设计美观实用包装,确保资源包完整性。然后实施小范围试点,选取代表性班级或学生群体进行测试,收集实验过程问题与改进建议,优化实验内容与操作流程。开展教师培训组织集体研讨与示范课,提升教师指导能力确保教学质量。推进全面实施建立常态化应用机制,形成资源动态更新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生态圈,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以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和碱为例,家庭实验资源包应用体现循序渐进特点。第一阶段需求调研中教师通过线上问卷了解学生对酸碱知识掌握情况与家庭可获取材料,发现学生对酸碱测试与中和反应存在认知困难,且家庭常备食醋、肥皂等物品。第二阶段内容设计中教研组围绕酸碱指示剂制作、日常物品酸碱性测试、酸碱中和探究等主题,设计三级递进实验:基础级为紫甘蓝酸碱指示剂制作,提高级为家庭物品酸碱性分类,挑战级为酸碱中和与温度变化关系探究。第三阶段资源整合中准备紫甘蓝、食醋、小苏打等安全材料,配备 pH 试纸、一次性杯子、防护手套等工具,编写图文并茂指导手册制作精美实验包。第四阶段试点实施中选取两个班级试用,发现紫甘蓝汁液提取步骤需简化,酸碱浓度需明确标注等问题。第五阶段教师培训中,化学组长展示示范课,讲解指导要点与安全注意事项。第六阶段全面推广中,通过酸碱家中寻主题活动,激发全校学生参与热情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科学探究氛围形成。
三、家庭实验资源包应用策略与课后延伸教学模式应用方法
教师应当选用无毒无害材料,避免火源、强酸强碱等危险因素,配备必要防护装备,编写详细安全指南与应急处理措施,确保实验风险可控。分层递进策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实验技能,设计基础型、进阶型、探究型三级实验,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生活关联策略选取厨房、卫生间等家庭常见物品作为实验材料,将实验情境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学习亲切感与实用价值。开放创新策略鼓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设计新颖实验项目提出独特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与探究精神。多元评价策略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机制,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多角度评价方式,将实验表现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家校协同策略邀请家长参与实验指导与安全监督,增强亲子互动提升家长科学素养形成教育合力。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化学性质家庭实验资源包应用展现多样化方法特点。针对酸碱性质探究,设计厨房化学家主题实验包,运用情境创设法将探究问题嵌入烹饪场景:小明发现妈妈做菜时醋能去腥、小苏打能使面团膨胀,引发对酸碱性质思考。实验包内包含食醋、小苏打、紫甘蓝、石灰水等厨房常见物质,铝箔、气球、温度计等简易工具。应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层级递进任务群:任务一紫甘蓝变色魔术探究酸碱指示剂原理,任务二气球自动充气探究碳酸氢钠与醋酸反应,任务三温度计说话了探究中和反应放热现象。采用微课引导法录制实验关键步骤微视频,学生通过扫描实验指导书二维码获取。借助数字化支持法设计线上数据记录表,学生填写观察结果并上传照片。运用小组协作法组建四人探究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明显提升主动参与实验活动人数增加,学习积极性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处理各环节均有所进步。科学思维习惯逐步养成观察细致、推理严谨、质疑创新等思维品质不断发展。家校合作更加紧密,家长参与教育过程意识增强共育效果明显。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实验资源标准化建设、评价机制完善以及跨学科融合路径,为初中科学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健华 , 杨绮琳 . 核心素养导向下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为例 [J]. 化学教与学 ,2025,(06):83-86+31.
[2] 吴旭峰. 初中化学家庭教学的实践研究——以饮料成分分析实验为例[J].化学教与学 ,2025,(04):91-93.
[3] 李淙淙 . 初中化学实验过程性评价策略 [J]. 教育 ,2024,(3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