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探讨

作者

程博 刘鑫

河南工学院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摘要:在汽车产业变革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下,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成为当前车辆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本文深入探讨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全面剖析其技术架构、关键技术以及发展现状与挑战。从环境感知技术利用传感器精确获取车辆周边信息,到决策规划技术依据感知数据制定行驶策略,再到控制执行技术实现车辆精准操控,详细阐述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分析该技术在提升交通安全、优化交通效率、改善出行体验等方面的潜在价值,以及在法规标准、技术可靠性、信息安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尽管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仍面临诸多难题,但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完善,有望重塑未来交通出行格局,推动汽车产业和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变革。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车辆工程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出现为这一变革注入了强大动力。传统汽车主要依赖驾驶员的操作来实现行驶,而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旨在通过融合先进的传感器、通信、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使汽车能够自动感知周围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相应的驾驶操作,从而实现高度自动化甚至完全自动驾驶。然而,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目前,该技术在技术成熟度、法律法规、社会接受度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深入研究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探讨其发展现状、关键技术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对于推动车辆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架构

2.1 环境感知层

环境感知是自动驾驶的基础,主要通过多种传感器实现。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光来获取周围环境的三维信息,能够精确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和位置,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特点,在复杂环境感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摄像头则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能够识别道路标志、车道线、车辆、行人等目标物体,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毫米波雷达利用毫米波频段的电磁波进行探测,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全天候工作性能,能够实时监测车辆周围目标物体的速度和距离。这些传感器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

2.2 决策规划层

决策规划层基于环境感知层获取的信息,结合地图数据和交通规则,制定合理的行驶决策和路径规划。决策模块根据当前车辆状态和周围环境情况,决定车辆的行驶速度、方向、加减速等操作。路径规划模块则负责为车辆规划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行驶路径,考虑因素包括交通状况、道路条件、目的地信息等。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有 Dijkstra 算法、A * 算法等,这些算法能够在复杂的道路网络中找到最短或最优路径。

2.3 控制执行层

控制执行层负责将决策规划层的指令转化为实际的车辆操控动作。通过电子控制系统对车辆的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进行精确控制,实现车辆的加速、减速、转向等操作。例如,当决策规划层发出加速指令时,控制执行层通过调节发动机的节气门开度或电机的输出功率来实现车辆加速;当需要转向时,控制执行层控制转向电机或液压系统,使车辆按照预定的方向行驶。控制执行层的响应速度和精度直接影响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三、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关键技术

3.1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是自动驾驶技术进步的关键。除了上述提到的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主流传感器外,超声波传感器在近距离探测和泊车辅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传感器技术将朝着更高精度、更宽探测范围、更低成本和更小体积的方向发展。例如,固态激光雷达的研发有望解决传统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成本高、可靠性低的问题;高分辨率、低噪声的摄像头将提供更清晰、更准确的视觉信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环境感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现不同传感器之间的数据互补和协同工作。

3.2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在自动驾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对大量的传感器数据进行自动学习和分析,实现目标物体的识别、分类和行为预测。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识别领域表现出色,能够准确识别道路标志、车道线和车辆等;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如长短期记忆网络 LSTM)则擅长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可用于预测车辆和行人的未来运动轨迹。强化学习算法通过让自动驾驶系统在模拟环境中不断进行试验和学习,优化决策策略,提高自动驾驶的性能和适应性。

3.3 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技术

高精度地图不仅包含道路的基本信息,还精确标注了车道线、交通标志、信号灯等细节,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了详细的行驶参考。同时,精确的定位技术是自动驾驶的关键,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常用的定位手段之一,但由于其定位精度有限,在复杂环境下可能出现信号丢失或误差较大的情况。因此,需要结合其他定位技术,如惯性导航系统(INS)、视觉定位等,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车辆定位。

四、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发展现状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多家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纷纷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部分自动驾驶功能已在量产车型中得到应用,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保持辅助(LKA)等。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驾驶员的驾驶负担,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同时,一些城市也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试点项目,如自动驾驶出租车、物流配送车等,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实际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4.2 面临挑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法规标准方面,现有的交通法规主要是基于人类驾驶制定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对传统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制定适应自动驾驶汽车的法规标准,明确事故责任认定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技术可靠性也是关键问题,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在各种复杂环境和工况下保证稳定可靠运行,然而目前的技术仍存在一定的故障率和不确定性,如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暴雨、暴雪、浓雾)传感器性能可能下降,导致环境感知出现偏差。信息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智能网联汽车通过网络与外界进行通信,面临着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威胁,保障车辆的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作为车辆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先进的环境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执行技术,自动驾驶汽车有望实现更安全、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为交通运输领域带来深刻变革。科研人员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入研究关键技术,探索创新解决方案;汽车企业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定,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关注和支持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共同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实现智能交通的美好愿景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飞宏,吕思嘉,李铭.智能网联汽车电控技术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应用[J].汽车测试报告,2024,(12):29-31.

[2]胡卫悦,许际鹏.生态驾驶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J].汽车测试报告,2024,(02):25-27.

[3]尤娅.NST公司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路径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