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传播方式发展策略探究

作者

邵兰慧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随着以人工智能、平台算法与内容分发机制为核心的数字传播技术体系深度嵌入日常传播实践,新闻传播方式的运行范式正经历从“组织驱动—线性传播—被动接受”向“平台主导—算法调度—交互共创”的根本性迁移。新闻传播方式的权威性、公共性与组织力在数据逻辑与技术语法主导的传播场域中呈现出持续弱化与边缘化趋势,传播方式由此陷入结构性退化与功能性重构的双重张力之中。本文通过探讨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策略,旨在为新发展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新闻传播方式的嬗变逻辑

(一)传播主体结构的解构与重组

平台媒介的广泛渗透打破了新闻机构与受众之间的单向权力关系,个体用户在技术驱动下被赋予了内容生成与再传播的能力,从而促使传播过程由过去的“中心发散式”向“多点分布式”转变。传统新闻机构在舆论生态中的主导地位不断被稀释,其传播方式愈发依赖于平台环境的参与互动机制与即时反馈体系,而“受众可见性”与“参与指数”成为其传播效能的重要评估指标。

(二)算法机制对传播方式的结构性重构

在平台主导的传播场域中,信息的生产与分发不再以新闻价值或公共意义为主要判断标准,而是服从于平台算法所设定的“兴趣优先—行为预测—商业最优化”三元逻辑。算法推荐系统以用户行为数据为基础进行内容推送,重塑了信息可见性的路径依赖,使得传统新闻内容必须在“可被平台识别”与“可被用户响应”之间寻求妥协。

二、融合进程中的结构性困境

(一)新闻机构在算法逻辑支配下的话语主导力显著削弱

在传统传播结构中,媒体依托于对新闻价值的专业判断与议题设置的主动权,以“中心节点”的形式维系其信息权力与社会影响力。然而,数字平台依靠算法模型对内容进行重排序与再分发,将“信息优先级”的决定权转移至技术逻辑之上,结果是“新闻专业判断”被流量偏好与行为预测所取代,导致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与舆论引导能力大幅削弱。

(二)新闻传播的专业性正遭遇制度性空转与功能性阙失

平台逻辑对内容供需关系的“去结构化”处理,打破了新闻机构在信息验证、价值引导与公共理性建构中的传统角色。与此同时,内容生产“非专业化”趋势愈演愈烈,普通用户凭借社交平台与短视频工具即可生成大量准新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机构话语体系的去中心化挑战,削弱了新闻机构所承载的专业信任资源。

(三)公众信任机制正在向非制度化、情绪化和社交化方向重构

在平台主导的信息接触路径中,用户对新闻内容的认知基础不再构建于权威认证与专业背书之上,而更多依赖于社交关系链的推荐机制、情绪共鸣的传播阈值以及算法构建的行为惯性。这一转向催生出“关系型信任”的兴起与“结构性信任”的衰退,使新闻传播无法有效激活公共理性所需的知识共识与价值共识,进而陷入“影响力弱化—信任流失—内容失真”的恶性循环。

(四)台治理对新闻传播的规训结构亦构成新的制度性困境新闻机构在平台体系中逐渐丧失对传播方式的控制权,其公共职责与传播使命日益受到技术商业模型与审查逻辑的双重掣肘。这种“制度性话语失地”的现象不仅削弱了媒体履行监督、整合与教育等社会功能的能力,更使传播方式在规范意义上失去其合法性支持。

三、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策略

(一)将制度嵌入确立为传播方式革新的基础逻辑

传统新闻传播依赖的专业规范与舆论引导能力,在平台语境中受到显著削弱,其根本原因在于新闻机构的传播方式缺乏与算法权力抗衡的制度性支撑机制。对此,应以国家传播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为抓手,推动建立“优质内容识别—算法优先推荐—监管可视可控”三位一体的制度架构,将公共新闻产品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实现新闻传播在平台生态中的“制度可见性”。

(二)构建平台适配下的传播方式新范式

新闻机构应主动重塑其传播方式,以适应“平台—用户—数据”的动态循环系统。在内容表达层面,实现从线性叙述向多模态表达转型,增强信息的可视化、互动性与情感识别度;在分发机制层面,强化对平台算法模型的理解与应对,探索基于用户画像与社交链路的“策略性议题配置”;在结构组织层面,推动从传统内容部门制向以任务驱动、数据联动为核心的柔性组织架构转变,提升传播效率与反应速度。

(三)推动传播方式的治理逻辑由单中心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

应推动构建“媒体—平台—国家—公众”多主体共治的制度化机制。具体可包括建立由新闻机构、平台企业、第三方智库与用户代表组成的内容治理理事会,推进新闻议题的协商设置与平台内容推荐模型的公开评估。同时,应加强高校与研究机构在内容偏向分析、话语引导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制度参与,为传播方式的系统革新提供理论支撑与数据反馈。

(四)传播人才结构的战略性再配置

在新技术语境中,传播方式的重构要求人才同时具备内容生成、平台运营与数据治理的复合能力。这就要求新闻教育体系调整其培养逻辑,从“内容生产者”向“传播系统操盘者”转型,应开设涵盖算法伦理、传播策略模拟、平台话语分析等方向的交叉课程,同时推动校媒共建机制,打通新闻实践与平台生态之间的转化路径。通过系统性的人才输入,补齐现有传播方式革新的“人力瓶颈”。

四、结语

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方式发展已进入“从平台适应到系统再造”的深水区,其未来走向不仅决定了媒体生态的演化轨迹,更关乎信息社会公共性的保存机制与制度正义逻辑的建构能力。唯有在坚持多元协同、制度嵌入与价值引导的基础上,传播方式方能在结构断裂与认知重组的激荡之中,稳固其社会功能的基础结构,重新奠定公共传播秩序的制度根基。

参考文献:

[1]高芳. 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工作的作用机制探讨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 16 (13): 5-8.

[2]宋晓宇. 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作用路径探究 [J]. 新闻研究导刊,2025, 16 (13): 142-146.

[3]单玲玲. 融媒体时代新闻叙事优化策略 [J]. 新闻传播, 2025, (13): 70-72.

作者简介:邵兰慧(1998.5),女,籍贯:山东;学历: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与数字传播;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