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藏森林资源调查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次仁桑珠

西藏绿景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西藏日喀则 850000

森林资源是维护西藏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西藏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科学、系统的调查不仅为生态保护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有助于推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本文围绕西藏森林资源调查现状,结合实际问题与发展需求,分析调查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西藏森林资源调查现状

(一)森林资源分布与主要类型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独特,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的森林面积为 1491 万公顷,覆盖率 12.14‰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林芝、昌都、山南等地区,这些地区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森林生长。主要森林类型包括高山针叶林、温带阔叶林、灌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其中以高山松柏类针叶林分布最为广泛。西藏森林资源在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二)调查方法与实施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西藏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不断加强。目前,森林资源调查主要采用地面样地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地面样地调查注重对典型地块的实地测量,获取树种结构、密度、蓄积量等一手数据;遥感技术则利用卫星影像对大范围森林分布、变化动态进行宏观监测0。近年来,随着GIS(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航拍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森林资源调查的效率和精度明显提升。西藏自治区已多次完成国家和区域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基本掌握了主要林区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这些调查成果为制定森林保护政策、生态工程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森林资源调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环境与技术条件制约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形复杂且海拔高差显著,气候条件严酷,区域内分布着大量偏远和不易到达的森林区域。自然环境的极端性直接增加了调查工作的难度,交通不便及气候多变常常导致调查计划难以按时推进。高原缺氧、强紫外线等因素对调查人员的健康和作业效率带来挑战。此外,由于生态脆弱性较高,一些区域难以进行频繁的地面调查,数据采集面临较大局限 0。在技术层面,西藏部分地区尚未普及高精度遥感、无人机、GIS 等现代信息技术,调查装备相对落后,致使数据的获取范围和精度受到影响,难以全面反映森林资源的实际状况。

(二)组织管理与数据准确性问题

森林资源调查需要多部门协作和多环节配合,而当前部分地区在组织管理和流程规范方面尚存不足。调查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专业人才短缺与高流动性现象较为突出,制约了调查工作的科学性。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的不足,导致部分调查人员操作不规范,调查数据在采集和统计过程中易出现误差与遗漏。调查数据在整理、存储与信息更新方面存在滞后,影响了数据的时效性和利用价值0。此外,不同年份与区域在调查方法与技术标准方面缺乏统一性,造成数据之间的兼容性和可比性较差,限制了区域间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0。

(三)政策与资金保障不足

森林资源调查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基础性工作,对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依赖度较高。部分地区在政策制定时未能充分考虑高原及边远区域的实际需求,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调查装备购置、技术培训、人员补贴等环节存在短板。由于经费紧张,调查工作的持续性和设备的现代化升级受到影响0。资金缺口还影响了数据成果的深度开发与实际应用,不利于形成高效的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体系和推动成果转化。因此,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不足已成为制约西藏森林资源调查工作

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调查技术与手段

西藏森林资源调查面临复杂地理环境与技术短板,亟需加强调查手段的现代化水平。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测及激光雷达(LiDAR)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对大范围、高海拔区域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与地面样地调查的结合,有助于弥补人工调查覆盖不足的问题,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将为区域森林资源信息的科学管理提供坚实基础,实现分布现状与变化趋势的精准追踪。技术设备的迭代升级及适应性改造,应以西藏实际需求为导向,确保调查方法既具科学性又具可操作性。

(二)加强人才队伍与组织管理

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依赖于专业人才队伍和高效组织体系。应健全本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校及科研院所增设森林资源调查相关专业课程,通过定向培养提升本地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水平。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及实地演练的常态化,有助于提高现有调查人员的业务素养和适应高原环境的实操能力。进一步完善调查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强化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优化任务分工和责任落实。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督与数据评估制度,对数据采集、整理、统计等各个环节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完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森林资源调查作为西藏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需要有力的政策引导与充足的资金保障。应根据高原和边远地区的实际,完善调查专项政策,构建分层分类的激励机制,提高一线调查人员的待遇与保障水平。财政投入的力度需与调查任务实际需求相匹配,围绕设备更新、技术研发、人员补助等重点领域合理配置经费。可通过争取国家生态工程、国际合作等多元项目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项目管理与经费使用应加强过程监管,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调查成果需与区域生态保护、资源管理和产业发展等实际需求深度融合,推动数据成果向政策决策和社会服务转化,从而促进西藏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与高质量发展。

五、结束语

西藏森林资源调查对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调查中存在的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组织管理与政策保障等突出问题,必须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及政策资金支持体系完善。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调查手段和管理机制,才能为西藏森林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和决策支撑,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妍君.森林资源调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研究[J].天津科技, 2023,50(10):67-69.

[2]杨辉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护现存问题及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2023, 55(2):104-106.

[3]孙强.基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 2024(2):103-103.

[4]程志刚.林业资源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普田园,2020(16):117-117.

[5]闫哲,郭欣.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机,2020, 51(4):1.

[6] 杨帆,周原驰,吴梅.西藏林业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1(040-003).

[7] 周红斌,刘永杰,罗红,等.西藏自治区林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分析[J].林业建设, 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