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初中语文戏剧文本教学策略寻获
徐健
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 226221
摘 要 在新形式下实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大概念”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可以将单元整体教学方式融入其中,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教学解读。在本文研究中主要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对戏剧教学实施路径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初中语文戏剧教学现状,并提出了大概念视阈下初中语文戏剧教学的实施路径,以期这些内容为初中语文教学发挥作用。
关键词 大概念 初中语文 戏剧教学
一、初中语文戏剧教学的现状分析
“大概念”教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宏观教学策略,其前沿性与创新性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在单元整体教学的框架下,教师需运用此法对语文单元进行系统性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把握与深刻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戏剧教学实践中,这一理念的贯彻尚面临几重挑战:
(一)教学形式化倾向显著
戏剧教学领域内,教学方法往往流于表面,过分侧重于教材文本的浅层解读,而忽视了对其深层内涵的挖掘与剖析。这导致学生易对戏剧内容产生乏味感,学习兴趣缺失,进而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往往局限于理论讲授,未能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互动欲望。此外,部分表演形式与内容脱离现实语境,使学生难以产生共鸣,无法深刻领悟戏剧的魅力与价值。此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根源在于教师对戏剧教学的理解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兴趣激发,从而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深化。
(二)专业指导能力的不足
在倡导开放式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虽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与创造,但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性指导却显得尤为薄弱。教师自身对戏剧文本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教学技巧的掌握尚需提升,难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冲突、矛盾、艺术风格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天下第一楼(节选)》的教学为例,教师虽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并梳理情节,却鲜少指导学生如何捕捉文本中的微妙之处,如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通过“五子行”子弟生活状况的描绘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思考。这种指导的缺失,直接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影响了其全面而深刻的文学素养培养。
二、大概念下初中语文戏剧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重视对比联读,在体验中强化角色意识
在初中语文戏剧教学的广阔舞台上,教师应高度重视阅读与思考的深度融合,引领学生精准把握剧本精髓,锤炼其剧本解析能力。在任务设计时,巧妙编织“练习”的纽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戏剧的深邃意蕴,洞悉戏剧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微妙联系,进而提升其艺术鉴赏力与人文素养。
首要之务,是运用对比策略,领略剧本语言的艺术魅力。教师可精选学生偏爱的戏剧作品作为起点,鼓励学生延展阅读,通过《天下第一楼》与《茶馆》的并置阅读,剖析两位掌柜命运轨迹的异同,透视小人物性格背后的社会烙印与时代风云;再如《屈原(节选)》与《窦娥冤(节选)》的对比,让学生穿梭于不同社会底层的悲剧世界,感受戏剧冲突的张力,深刻理解《屈原》中个人与黑暗势力的抗争,以及《窦娥冤》中小人物在绝望中的呐喊,从而领悟戏剧艺术的情感深度与社会批判力量。此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培养其独立分析的能力,让知识的种子在思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其次,通过梳理故事情节,深入探究文化背景。对比联读不仅促进学生角色思维的转换,更助力他们跨越剧本界限,探寻共通与差异背后的文化密码。如《天下第一楼》与《茶馆》中老店兴衰的共鸣,以及掌柜们智慧与无奈并存的形象,映射出地域文化与时代变迁的深刻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戏剧元素,选取对比焦点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拓宽视野,深化对戏剧作品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
最后,聚焦于角色形成的深度解析。戏剧角色是多重特性的集合体,需从细微之处入手,连点成线,织线成面,实现对作品整体的深刻理解。以《屈原》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屈原在国难当头的英勇与坚持,体会其精神世界的崇高与悲壮;而在《天下第一楼》中,通过少掌柜们的行为选择,窥见家庭矛盾与社会冲突的交织,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构建起对戏剧世界的完整认知。
综上所述,大概念教学理念为戏剧教学插上了翅膀,使学生在对比联读中沉浸于角色,体验情感,探索真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戏剧知识,更促进了其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做好准备与排练,在合作中提升自学能力
运用大概念教学理念于初中语文戏剧教学之中,关键在于精心策划角色演绎与排练环节,以此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模式下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强化其团队协作意识。对比联读活动之后,教师应积极组织戏剧演出筹备工作,全面规划演出流程与内容,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组织、实践操作及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倡导合作学习,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在戏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剖析戏剧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激发思维碰撞,并设计“筹备与排练”的协作任务。鉴于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责任感与团队协作能力,他们能在表演准备、形式探讨等方面展现出较高的理解力与默契度。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各自见解的碰撞与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还能促进全体成员的共同进步。
其次,实施分组朗诵,领略语言艺术之美。戏剧文本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人性的深刻探索,其语言之美尤为突出。通过分组朗诵,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戏剧角色的情感世界。以《屈原》为例,通过“风!你咆哮吧!”等激昂词句的朗诵,学生需准确把握屈原内心的急切与渴望,感受其对变革力量的呼唤;而“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则传达出对光明的深切向往,朗诵时需融入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也是对学生人文素养与行为素养的熏陶,有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发观众共鸣。
最后,鼓励学生主动交流,赋予学习自主权。在大概念教学框架下,学生面对问题时不再单一依赖教师解答,而是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在戏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深化对戏剧角色情感的理解与体验,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知识。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石,学生间的主动交流与分享,正是这一积累过程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
(三)抓住演出与评议,在表达中创新教学形式
在初中语文戏剧课堂的璀璨舞台上,教师应紧抓“演出与评议”这一戏剧单元教学的压轴环节,不仅作为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全面检阅,更是激发其表达潜能与学习热情的催化剂。此环节深刻展现了学生对戏剧内容的深刻洞察、情节冲突的巧妙处理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显著提升。
首要之务,教师应勇于革新教学设计,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转而以戏剧的演出性为核心,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深挖人物对话的细腻情感、剖析人物形象的立体多面,引领学生穿梭于戏剧艺术的殿堂,领悟其独特魅力。部编版教材中丰富的戏剧素材,正是激发学生兴趣、探索戏剧价值的宝贵资源。鼓励学生将学习成果付诸实践,通过舞台演出将语言艺术与真挚情感完美融合,不仅加深了对戏剧的理解,更促进了语言表达与情感传递的双重提升。
其次,教师应倡导表达方式的创新,实施发散思维的教学策略。戏剧作为舞台上的灵动艺术,其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造与演绎。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人,鼓励他们基于剧本又不拘泥于剧本,进行个性化的角色诠释与情感表达。如《茶馆》与《天下第一楼》的对比联读后,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性格,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角色情感的复杂层次。面对戏剧作品篇幅较长与课堂时间有限的矛盾,教师可引入大概念教学理念,构建自主学习框架,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化排练,将学习延伸至课外,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教材的理解,自主解决学习难题。
综上所述,大概念教学如同一条主线,贯穿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与启发者的角色,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之路点亮明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更在戏剧艺术的熏陶下,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娄红玉,胥文莉.基于大概念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为例[J].学语文,2023,(02):8-10.
[2]宗海云.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戏剧文本教学策略探析[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04):63-64.
[3]吴春林.戏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3):10-11.
[4]赵文昌.新教育理念下初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初探[J].戏剧之家,2020,(26):41-42.
[5]罗仁仲.戏剧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上的应用[J].读写算,2020,(14):98-99.
[6]胡仁俊.探讨初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新课程(中),2016,(12):26.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大概念视阈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戏剧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202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