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路径

作者

孙丽英

西昌天立学校 四川西昌 615000

前言:

有效写作路径的构建需以“学生主体性”为出发点,通过真实情境、思维工具与文化资源的整合,

建立“输入—内化—输出”的完整链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创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

力,更通过问题解决与文化反思培养了其社会责任感与全球视野,契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一、话题链式写作:以“主题辐射—情境递进—逻辑自洽”构建连贯表达

传统写作教学中,学生常因话题分散导致论述碎片化,未建立两者间的逻辑关联[1]。话题链式写作通过“核心主题—子话题—过渡句”的链条设计,帮助学生构建“总—分—总”的连贯结构。例如,在训练“健康生活”主题时,教师可设计“饮食—运动—心理”三级话题链:首轮写作聚焦“均衡饮食”(子话题1),要求学生用“Not only.but also.”连接营养摄入与健康的关系;次轮写作延伸至“规律运动”(子话题2),通过“Similarly”衔接运动对体能与情绪的双重益处(如“Similarly, regular exercise boosts both physical strength and mental resilience”);末轮整合至“心理健康”(子话题 3),用“Therefore”总结健康生活的系统性(如“Therefore, a holistic approach combining diet, exercise,and mental care is vital”)。

教育实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链式思维”,课前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比如“健康”领域)来制作思维导图,利用逻辑关联词(像“Moreover”、“In contrast”)把各个子议题串起来;课堂教学期间要不断强化这种训练;课后借助“链条完整性评价”工具来识别并改善不足之处。在一次有关“环境保护”的研讨活动里,有个学生最初列出的只是“减少塑料使用”、“植树造林”之类的孤立举措,经老师指点之后,这名学生用上了“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这样的结构来区分个人和集体的责任,并且进一步阐释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

二、多模态语料仿写:通过“视听输入—文本解构—创意输出”激活语言灵活性

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容易陷入“中式英语”思维定式,把“make the environment better”误译成“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而多模态语料仿写的教学方法,借助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媒介资源,营造沉浸式语境中的语言实践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同一语义下不同表达方式的使用技巧,“描述活动”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选择 TED 演讲中有关“社区志愿行动”的内容,挑选出含有“organize a cleanup drive”“mobilize local residents”等高级词汇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片段的句法结构。

教师需设计“三阶仿写任务”:第一阶为“语言提取”,学生从视频字幕中标记 5—8 个目标表达 (如“collaborate with”“raise awareness”);第二阶为“结构仿写”,替换关键词完成同类句子(如将 “collaborate with local charities”改为“collaborate with school clubs”);第三阶为“创意输出”,结 合个人经历撰写完整段落(如“Last month, our class collaborated with the art society to organize a charity exhibition, raising awareness of cultural heritage”)。课堂训练“观点表达”时,学生乙通过分 析辩论视频中“From my perspective”“I would argue that”等句式,仿写出“From a student’s pe rspective, implementing a recycling program in school canters bo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st savings”,语言地道性显著增强。

三、跨文化议题辩论:依托“立场选择—论据支撑—文化反思”深化内容深度

近些年来,高考作文和学术写作里跨文化议题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上升,有些学生因为缺乏文化认识而导致论述过于简单,比如在论述“中西教育差别”时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形式的比较上,没有深入探究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区别[2]。跨文化议题辩论通过设置具有争议性的讨论话题(例如“是否应当全盘接受西方节日?”),促使学生从不同视角去搜集证据,并且思考文化交融过程中的复杂情况,进而优化文本的思想深度以及文化契合度,在讲授“文化全球化”相关主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专门的辩论环节,正方要证明“西方节日推动文化交流”,可联系圣诞节在中国市场商业化的事例来体现文化融合现象,反方则要反对“西方节日冲击传统文化”,可以借助年轻群体更加偏爱圣诞节而不是传统春节习俗的现象展开论述。

教育实践中,“辩论流程设计”成为关键环节,课前要提供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中西方节日起源的差异),课堂上按“立论陈述—自由讨论—总结陈词”阶段推进,并用“文化反思日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认知偏差,就“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展开讨论时,学生丙从单一视角转向多元思考,在教师指导下把文化要素加入论证:“在儒家思想框架内,劳动既是经济行为又蕴含道德意蕴,AI 带来的职业转型也许会对社会劳动观念产生深刻影响”,最后在论文中给出“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相协调”的策略建议。

总结:

高中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需以“思维激活”为内核,以“文化浸润”为支撑,以“真实情境”为驱动。通过问题导向写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借助思维导图强化逻辑建构,依托文化案例深化内容表达,学生能够从被动模仿转向主动创造,在作文中展现语言精准度、思维深刻性与文化敏感度,为高中英语写作提供更具开放性与实践性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林捷.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能力训练方法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08):99-101.

[2]吕柏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高考,2024(27):108-111.